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发生后,东北军一度处于无主的混乱状态。当时张学良还在外地,此时东北军需要一个主人带领他们。张作相被推举后,他坚决不干。后来他推举张学良,再次辅佐张学良掌握东北军政大权。
臧式毅祖(臧式毅母)
张学良掌握军政大权后,但他老爹留下的那帮老臣大都对其很忠诚,但也有些老臣认为张学良年轻,有犯上的表现。比如杨宇霆。此人是张作霖欣赏的将领。张作霖死后,杨宇霆认为他就是“托孤大臣”,与张学良在一些问题上有争论,杨宇霆还带着长辈的口吻责怪张学良“不懂事”。
其实张学良对杨宇霆早有看法,我在以前文章介绍了,因为郭松龄反奉,张学良认为杨宇霆在其中起了很坏的作用,杨宇霆与郭松龄之间的矛盾也是郭反奉的原因。不过郭松龄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但作为父亲留下的老臣,张学良面子还得给足。他对杨宇霆这种老臣很尊重的,但在东北易帜这件事上,张学良最终想除掉杨宇霆。因为杨宇霆等人从中阻挠张学良,不想归顺老蒋。这是大是大非问题,张学良认为如果不和南京搞好关系,将来东北难保,自己名声也不好听。
1929年1月的一天,杨宇霆带着黑龙江省长常荫槐来面见张学良,主要建议张学良成立“东北铁路公署”。本来这是一件收回铁路权力的好事,但杨常二人做事方式很差劲,他们甚至带来起草的合同,让张学良签字。显然有逼迫之意,这本来是好事,完全可以与张学良商量,但杨常二人以为资格老,他们决定的事,张学良不会拒绝。杨常二人想错了。
张学良认为这件事涉及外交问题,必须请示南京方面才行。张学良对杨常逼迫很生气,决定清除杨常二人。于是他以吃饭为由,招杨常二人到大帅府,并提前布置了卫兵。当杨常二人到大帅府后,张学良下令卫兵直接将杨常二人枪决。
张学良枪决杨常二人后,他让张作相、翟文选、王树翰、臧式毅、郑谦、孙传芳等人前来处理后事。张作相赶到沈阳后对发生事件很吃惊,他说了一句话:“此举未免过甚”。但张学良认为他杀死杨宇霆是正确的事。
张作相被称为“辅帅”,也是张作霖最为信赖的人。张作相做事老练,而且很低调。张作霖死时,他坚决不当东北王,而是极力主张推举张学良“子承父业”。在这件事上,张学良很感谢这位老臣。
张作相认为张学良杀死杨宇霆、常荫槐二人,做的有些过了。毕竟两人是老臣,并没有谋反之意,只是态度上很强硬,没把张学良放在眼里。而且杨宇霆是一个功臣,曾为张作霖做了很多事,为其劫持冯国璋的军火,赶走段芝贵,甚至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让张作霖实力强大,也成为控制长江以北的大军阀。
张家的家业能到张学良手里,的确有杨宇霆的功劳。俗话说“功高震主”,杨宇霆的性格与张作相不同,此人高调,而且认为自己有功,张学良就是晚辈,因此对张学良一点没有尊重之意。
张作相认为杨宇霆虽然做的不对,但他是一位功臣,应该善待他。比如撤职,或者抓起来送到天牢里。但枪决就未免做的狠了些,会让更多跟随张作霖的人寒心。
其实张学良杀杨常二人,之前并没有任何征兆。但杨常逼着张学良成立“东北铁路公署”,张学良认为此事涉及俄国与日本,外交的事需要向南京请示。而杨常二人认为没必要。张学良意识到杨常二人这是来“逼宫”。于是借口吃饭,对枪杀杨常的事进行布置。于是“杨常事件”发生。
张作相对东北易帜一事,他支持张学良,但张作相却并未瞧得起老蒋。因此,东北易帜这件事,当时张学良动作很快,希望迅速促成这件事,最终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杨宇霆在东北易帜这件事上也没有过多反对张学良,但在建立“东北铁路公署”一事上,杨宇霆与常荫槐却没想到他们让张学良动了杀机。
张作相资格比杨宇霆还老,也是一个很低调谨慎的人,他辅佐了大帅,又辅佐少帅。张作相在看问题的角度上与张学良不同。他认为杀了杨宇霆,可能会造成东北军分裂。因此他说那番话。
而张学良让张作相回来处理后事,就是安抚东北军的弟兄,让东北军不因这件事受影响。其实这件事就是一个内耗,不可能不受影响。
有人认为杨宇霆不死,或许东北不会过早地被占领。但这只是假设,不要忘了杨宇霆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与日军将领来往很多。不过在爱国一事上,民国初期一些军阀很清醒。
张作相说出这番话,还是带有惊讶之意,毕竟杨宇霆不是谋反,罪不至死。而张学良这样做,也想为自己立威,不过他立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此后东北被日本侵略后,东北军也没什么好日子过,除了受人指责,而且还跑到西北,张学良受到软禁,这是后话。
覆水难收,既然张学良杀了杨宇霆常、荫槐已经无法挽回,张作相说这番话能看出,他不是反对张学良,而是也没把张学良当外人,两人感情也不一般。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