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的一天,在江西南昌下沙窝地区的一处工地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当鞭炮声过后,浓烈刺鼻的烟雾紧接着腾空而起,这时候有几位干部模样的人与一批建筑工人,开始在工地上忙碌了起来。原来,这块工地是新建的江西化纤厂的选址地,目前正处于挖地基的施工阶段。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化纤厂建筑工地地基越挖越深,一个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建筑工人们在地下两三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具早已腐烂的遗骨。本来,在建筑工地发现腐烂的遗骨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毕竟从遗骨的保存情况来看,其埋葬时间距今已经有几十年了,谁也不知道这具遗骨的身份。
不过,让建筑工人们感到奇怪的是,这具遗骨的脚部竟然有一副生锈的铁制脚镣。这是怎么回事呢?建筑工人们只好停止施工,并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化纤厂的负责人。化纤厂负责人自然也搞不清楚情况,于是他便将情况详细报告给了南昌公安部门,并请求公安部门尽快派人到现场进行勘察,以免影响工厂施工进度。
方志纯谬敏(方志纯简历)
有人在南昌下沙窝地区发现一具戴脚镣的遗骨。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南昌公安部门的同志们不由地大吃一惊,他们很快联想到了两年前的一件事情。两年前,也就是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寻找方志敏烈士遗骨的决定。在刘少奇同志的直接指示下,江西省很快成立了以方志纯(方志敏的堂弟,省委、省政府领导人之一)等领导组成的方志敏遗骨调查小组。
方志敏,原名方远镇,1899年8月出生在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幼年时期的方志敏曾一度辍学回家务农。1916年秋天,从没有放弃求学之路的方志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江西弋阳县立高等小学。毕业之后,方志敏又先后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南伟烈大学(同文书院)读书。
在学校读书期间,方志敏接触到了革命思想的教育,他积极参加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并组织开展学生自治活动。1922年7月,方志敏从江西来到了上海,很快与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等同志结识。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方志敏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方志敏回到江西开展革命工作,并于1924年3月如愿加入了党组织。
在加入党组织的这一天,方志敏曾激动地在日记上写道:“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了党!”在大革命时期,方志敏历任江西省委农民协会秘书长、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等一系列重要职务,他在南昌创办了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并组织了农民自卫武装。当时,方志敏不仅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还是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面对日益严峻和凶险和革命斗争形势,方志敏丝毫没有退缩,他与邵式平、黄道等人一起在赣东北地区组织领导了弋(阳)横(峰)起义,并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此后,方志敏又先后担任赣东北省政府主席、闽浙赣省政府主席、红10军政委,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
这一时期,方志敏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成功经验,取得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巨大成就。在1930年初总结红军和根据地的初创经验之时,毛主席曾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方志敏还先后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军民,与敌人顽强进行反“围剿”斗争,有力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反“围剿”作战。
在方志敏担任赣东北省政府主席期间,他的母亲仍在村子里种地干活,日子过得非常艰辛。于是,乡亲们曾劝说方志敏的母亲:“你家仔当大官了,你何不去向他要点钱,改善一下生活呢?”当时,方志敏的母亲也觉得自己问儿子要钱,是理所应当的事,所以她就来到了赣东北省政府的驻地,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找儿子要钱来了。
听到母亲的诉求,方志敏心中十分酸楚,因为他知道母亲含辛茹苦地将自己拉扯大,付出了很多很多,而且自己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母亲找人借的钱。想到这些,方志敏愧疚不已,不禁潸然泪下。过了一会儿,方志敏望着母亲苍老的面容,诚恳地说道:“姆妈,我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什么大官嘛?现在根据地刚刚建立,革命才有个起头……”
母亲看了看因工作忙碌而憔悴的方志敏,急忙说道:“你莫说了,我晓得了,晓得了!姆妈这一趟没有白来,知道了你是当穷人的主席,这样我也就舒心啦!”就这样,母亲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向方志敏提要钱的事。在送别母亲之时,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方志敏又一次落下了愧疚的泪水,心中默默地说道:“姆妈,对不起,对不起!”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中央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不久之后,随着红十军团的组建,方志敏被任命为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与刘畴西、粟裕等同志一起率领部队转入外线作战。此时,凶残的敌人调集重兵对红十军团实施围追堵截,方志敏和同志们被迫率领部队向闽浙赣苏区转移。
就在红十军团转移的过程中,令人悲痛的事情发生了。1935年1月15日,红十军团在转移至江西德兴县港头村之时,被数倍于己的敌人截为两段。后来,经过七天七夜的奋勇作战,红十军团主力2000余人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地区,终因寡不敌众而覆没,而方志敏、刘畴西等人也不幸落入敌人之手。只有粟裕、刘英率领的先头部队1000多人成功突围并突破敌人封锁,返回到了闽浙赣苏区。
方志敏被敌人俘虏之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方志敏和刘畴西等同志被押到江西南昌,关进了所谓的“委员长行营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为了防止方志敏越狱逃脱,敌人便给方志敏戴上一副比普通囚犯要重10斤的脚镣。当时,方志敏已经抱定了为革命牺牲之决心,唯一令他不能释怀的,就是再不能为党工作了。
在敌人的监狱中,方志敏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耗费心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敌人押到江西南昌下沙窝一带杀害,年仅36岁。在英勇就义之前,方志敏豪情万丈地留下遗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冬去春来,岁月流逝,转眼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方志敏烈士生前的战友们无不怀念这位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同志。1953年4月的一天,毛主席站在莫干山山顶朝着赣东北方向远眺,他不禁怅然若失地对身边的汪东兴说道:“再过去一点,就是你和方志敏的家乡了吧!”紧接着,毛主席又赞叹道:“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得伟大,我很怀念他。”
1955年,为了永远缅怀方志敏烈士,党中央作出了寻找方志敏烈士遗骨的决定。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江西省很快成立方志敏烈士遗骨调查小组,由方志敏的堂弟方志纯担任调查小组的负责人。可是,由于方志敏烈士是被敌人秘密杀害的,再加上整整二十年过去了,方志敏烈士的遗骨到底埋在南昌下沙窝什么地方?谁也不清楚!
怎么办?调查小组在研究之后,决定通过当地人民群众来搜寻当年的线索。很快,有人提出,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之前留下了刑场照片,拍摄照片的人肯定知道方志敏烈士在下沙窝的埋葬之处。按照这条线索,调查小组通过公安部门,很快打听到了当年拍摄刑场照片的人,是南昌“真真照相馆”的一名照相师。可是,当这名照相师被带到下沙窝之后,根本无法辨认当年的准确位置。
后来,又有人反映,方志敏烈士遇害之后,敌人是用一口薄棺材将其装殓掩埋的,找到负责挖土埋葬的人,就知道方志敏烈士的埋葬之处了。根据这条线索,调查小组又很快找到了当年的相关人员。然而,这位相关人员和照相师一样,来到下沙窝之后就无法辨认方位了。毕竟二十多年过去了,下沙窝地区的地表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调查小组又组织很多人力在下沙窝地区的几个重要地点进行挖寻。不过,虽然挖掘出一些已经腐烂的遗骨,但是这些遗骨的特征与方志敏烈士并不匹配。因为根据各方面证实,方志敏烈士牺牲之后,他的脚上仍然戴着脚镣,也就是说方志敏烈士的遗骨必然有脚镣相伴。而调查小组挖寻出来的遗骨周围,都没有发现脚镣的踪影。
这样一来,寻找方志敏烈士遗骨的工作就陷入了困境。转眼到了1957年,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那样,江西化纤厂在下沙窝一带挖建筑地基的时候,建筑工人们突然发现了一具戴着脚镣的遗骨。当南昌公安部门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立即联想到了两年前在下沙窝苦苦寻找方志敏烈士遗骨的事。那么,这具戴着脚镣的遗骨,到底是不是方志敏烈士的?
公安部门很快将这一重大情况,报告给了调查小组。紧接着,调查小组立即带着相关专家和人员赶到了发现遗骨的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与此同时,调查小组还以江西省政府的名义,发加急电报到浙江东阳县北麓中学(今浙江东阳市巍山高级中学),请在这里任教的凌凤梧老师火速赶赴江西南昌。
凌凤梧老师与寻找方志敏烈士遗骨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位凌凤梧老师当年曾在江西南昌担任“委员长行营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所长。当年,在敌人的监狱中,方志敏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和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令凌凤梧无比敬佩,他们二人还成为了朋友。后来,凌凤梧还偷偷给方志敏换了一副比较轻的脚镣。在方志敏英勇就义之后,凌凤梧按照方志敏生前对他的规劝,辞职回到浙江老家,在北麓中学当了一名老师。
凌凤梧非常熟悉方志敏生前的体貌特征和衣着打扮,特别是方志敏戴的那副脚镣。早在两年前他就被请到江西南昌帮助寻找方志敏烈士遗骨。后来,由于寻找方志敏烈士遗骨的工作陷入困境,凌凤梧这才遗憾地离开江西,回到了浙江北麓中学继续工作。在离开江西之前,凌凤梧还不甘心地对着调查小组工作人员说道:“如果有什么消息,请你们一定要告诉我,无论再忙我都会来的!”
根据凌凤梧的回忆,1935年8月6日一大早,看守员就惊慌失措地跑来把他叫醒:“快!快!方志敏被拉出囚室,押到了牢外,看来要处决了……”凌凤梧听了之后大吃一惊,他急忙穿冲出屋外。此时,军警们已经在看守所周围实施了戒严,当看到方志敏拖着脚镣走上刑车之时,凌凤梧的眼眶湿润了,他背过身走到没人的地方,任由泪水流淌……
话说回来,当凌凤梧再一次赶到江西南昌,方志敏烈士的遗孀缪敏就热情接待了他。到了第二天,缪敏、凌凤梧以及调查小组负责人方志纯,驱车直奔下沙窝进行勘察辨认。赶到现场之后,面对深埋地下二十余年的遗骨,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停地颤抖着,他们屏住呼吸,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这时候,医务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挖掘出来的那幅脚镣,送到了凌凤梧的面前。凌凤梧双手托着锈迹斑斑的脚镣仔细地辨认,看着看着热泪就夺眶而出——“就是这副脚镣!”当凌凤梧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也紧跟着潸然泪下,方志敏烈士的遗孀缪敏更是发出了悲痛欲绝的哭声……
后来,医务人员在现场收集到了70多块残缺不全的骨骸,并将这些骨骸妥善放在了一个铺着棉布的大木箱里。从现场的情况来看,这里当年肯定是敌人的刑场之一。由于除了方志敏烈士之外,还有一些人被敌人杀害在这里,所以在医务人员收集的70多块骨骸中,哪些属于方志敏烈士的遗骨,还需要进一步的鉴定和确认。
不久之后,装着70多块骨骸的大木箱,被送到江西省公安部门交由法医鉴定。当时,承担这一重任的是一位名叫张伟纳的年轻法医。张伟纳早已知道寻找方志敏烈士遗骨的事,也知道方志敏烈士的光辉事迹,因此在接到任务之后,张伟纳非常重视,工作也非常认真细致。张伟纳首先来到发现遗骨的现场进行勘察,他从地理环境、土壤构造以及遗骨表面腐化的程度,得出了一个判断——遗骨埋葬时间应为二十年左右,这与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的时间大致吻合。
紧接着,根据方志纯、缪敏、凌凤梧等人对方志敏体貌特征的描述,张伟纳对70多块骨骸逐一进行了科学化验,最终确定其中9块骨骸应为方志敏烈士遗骨,包括2块胫骨、2块髋骨,2块腓骨,2块股骨和1小块股骨头。这里要多说的是,张伟纳从2块胫骨长度推测出的身高与方志敏烈士基本相符,而2块髋骨、2块腓骨、2块股骨以及1小块股骨头,则与2块胫骨的拼接度高,确定为同一具遗骨。
另外,张伟纳还从2块胫骨的磨片测定以及根据专业推算,确定遗骨生前的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这与方志敏烈士牺牲之时的年龄(36岁)也相符。为了确保鉴定确认无误,张伟纳还亲自把骨骸带到位于上海的司法部法医研究所,进行再次鉴定确认。经过众多专家对科学数据的分析推测,得出的鉴定结果与张伟纳的鉴定结果完全一样。这样一来,9块遗骨的身份验明了,正是方志敏烈士的遗骨。
方志敏烈士的遗骨确定之后,调查小组立即向刘少奇同志报告了发现和鉴定方志敏遗骨的经过。刘少奇同志接到报告之后欣慰不已,他立即批示江西省委要妥善安葬方志敏烈士遗骨。不久之后,江西省委研究决定,在江西南昌西郊的梅岭山麓修建方志敏烈士陵墓,待陵墓修建完工之后再隆重举行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可是,紧接着到了艰难探索时期,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只能一拖再拖。
在此期间,张伟纳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一直妥善保管着方志敏烈士的遗骨。1976年年末,张伟纳郑重地向组织报告了方志敏烈士遗骨保存的情况。当时,江西省委对此事非常重视,立即指示有关部门抓紧时间对方志敏烈士陵墓进行修缮,并对举行安葬仪式进行了细致的安排。
1977年8月6日,这一天是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四十二周年的纪念日。这天上午,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在江西南昌西郊的梅岭山麓隆重举行。方志敏烈士陵墓修建在梅岭一个山岗的半腰间,站在陵墓前环顾周围,前边是穿过南昌城区向北流入鄱阳湖的赣江,后面是巍峨多姿的山峦,两行翠绿的柏树排列在陵墓两边,犹如忠诚的战士永远守护着烈士的英灵。
前来参加安葬仪式的人们,怀着无比沉重和无限敬仰的心情,站在方志敏烈士陵墓前,深深地三鞠躬,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鲜花放在墓碑前。在安葬仪式结束之后,已经满头白发的方志纯格外激动,他拉着张伟纳的手感激地说道:“谢谢你,谢谢你,(张)伟纳同志,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感谢你这么多年妥善保管方志敏烈士的遗骨!”
信念如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信念如火,点燃着生命的激情!
让我们向方志敏烈士致敬!
向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致敬!
人们永远怀念你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