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很多遍,这两天忽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作者对不同人物的称呼竟是不同的。有人称名,比如王冕、范进等;有人称字,比如杜少卿、匡超人等;还有的随便抓个身份来称呼,比如娄三娄四公子、严监生、鲁小姐、蘧公孙等等,还有干脆就叫外号的,比如唐二棒椎、秦二侉子、毛二胡子等,看起来似乎很是随意和任性。
然而,仔细读来,这些称呼又不是那么随意的,里面似乎藏着作者的亲疏好恶。总的来说,是前后有别,“前疏后亲”,有一条若隐若现的隐秘规律。
在小说的前几章中,作者对人物都是直呼其名的。不管是历史人物王冕,还是薛家集上的几位读书人,作者对他们都是直呼其名,周进、梅玖、荀玫以及王惠,无一例外。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知道周进字“蒉轩”,梅玖字“三相”,荀玫和王惠的字是什么,作者没有交代。后来周进去广东当学道,录取了穷困潦倒的范进——范进也是名,我们始终也不知道范进的“字”什么。这几位除了梅玖之外,其余人等不是大官就是名士。
儒林外史人物关系图思维导图(儒林外史人物关系图简单)
范进中举后,乡绅张静斋来拜访他,从这时候开始,作者的对人物的称呼有所改变,开始“名”“字”“身份”混称。张静斋是字,他的名为张师陆;严监生和严贡生兄弟都是身份职称,而严监生的两个小舅子王德、王仁,又是叫名了……
随后小说又转回山东薛家集,随即转向了江南,再登场的士绅人物,除了一个权勿用是名之外,作者开始都用“字”、“号”或者“身份”来称呼他们了。比如娄三娄四公子,蘧公孙、马二先生等等,这些是用身份称呼的;而更多的作者开始用字来称呼他们,比如杨执中、匡超人、杜少卿、迟衡山、王玉辉等等,这些人出身有别,共同点是都没什么功名,最多是个秀才。
我们知道,古人的姓名很繁琐,有点身份和体面的人大都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按照那个时代的习惯,陌生而疏远的人才以“名”相称,而亲友熟人之间,来往应酬是不能叫名的,那是不礼貌的,彼此只能呼“字”叫号。
小说中,作者如此写来,是不是因为,前面那些人,王冕、周进、荀玫、范进等人,作者和他们是有距离的、隔着时代的,没交情的,他写他们的故事,真的就是一部“外史”,他们都是“历史人物”,自然对他们是直呼其名;
而那些江南文人们,他们都是作者的熟人,甚至有着或深或浅的交情。他们一言一行都那么真切,一茶一饭都无比生动,他们是作者熟悉的、亲近的,于是,写他们时,未加思索就称呼他们的字了,欣赏也罢,讽刺也好,都娓娓道来,不遮不掩,饶有趣味……
当然也有例外,出身梨园的鲍文卿父子故事很多,作者对他们直呼其名,我猜,也许,他们就没有“字”?还有个牛浦郎,他原本就是个市井混混,冒了牛布衣之名混迹儒林,作者对他也是直呼其名的。
此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女性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这些女子,作者似乎吝于写出她们的名字,对她们的称呼亦是因人而异、多姿多彩。
鲁小姐是翰林院鲁编修的女儿,大概她父亲的官职超越了丈夫那边,所以她始终都是“鲁小姐”,便是她嫁给蘧駪夫多年,已经生下儿子,还是“鲁小姐”;广东乡下财主严监生的妻妾,就是“王氏”和“赵氏”;牛布衣的妻子虽然还不到四十岁,但牛布衣是个“老儒”,作者便称她为“牛奶奶”;而作为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作者着力塑造杜少卿、虞博士等人,他们的妻子,作者便称呼他们为“娘子”、“杜娘子”……嗯,如果杜少卿就是作者的自况,那写起来自然便是“娘子”,只有这种称呼最是温情妥帖,最是自然亲切。
最有意思的是“王太太”,她本姓胡,排行第七,因为性格泼辣,人送外号“胡七喇子”。她的梦想就是做个“太太”,但初嫁是给人做妾,让她很不甘心;再嫁成为“候选州同”王三胖的继室,终于成为了“王太太”。无奈不到一年王三胖就去世,为了争夺遗产,她和王家儿子大闹一场,后来又嫁给开戏班的鲍廷玺。但作者却始终称呼她为“王太太”,莫非是以此向她对理想的坚持不懈致敬?
作者称呼名字的,除了鲁小姐的丫鬟彩苹、双红和妓女聘娘之外,只有一个沈琼枝。沈琼枝的父亲被骗婚,将她送到扬州盐商府上。沈琼枝不肯做妾,趁人不备,拐了东西逃到南京,自食其力卖文为生。作者没有称呼她“沈小姐”、“沈姑娘”,而始终都是“沈琼枝”,并在字里行间中都表达出了对她由衷的欣赏与钦佩。如此,让我觉得,沈琼枝一定是字,她是和杜少卿、迟衡山等人一样,都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相比其他古典小说,《儒林外史》对笔下人物的称呼最是缤纷不同。颜值即正义,称呼见态度,仔细品位,别有一番趣味感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