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禅宗祖庭,天下功夫发源地。其实,少林寺有南北之分,少林寺武术也有南北两派,皆以勇武闻名于世。
陈邦彦(陈邦彦的康熙字典是内府版吗)
北少林,即嵩山少林寺,北少林拳术,隋末少林寺上座善护等十三僧,抓到王世充侄子王仁则归唐。到元末动乱的1361年,寺僧仅存20多人,进入大明王朝,正德、嘉靖年间,少林武僧奉命参加朝廷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嘉靖27-33年,武僧领袖周友率30多武僧赴沿海抗倭寇,期间也镇压农民起义,大多壮烈牺牲。
南少林,宋末抗元,明代抗倭,入清后又与抗清的天地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南少林,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千古之谜。
上世纪80年代,万人空巷的电影《少林寺》上映,也曾出现过“福建少林寺”考证的热潮。学术和考古界根据福清、泉州、莆田三地政府提供的历史文献及考古实物,确定福清少林院遗址为福建少林寺所在地。
近代武术名著《少林拳术秘诀》也提到,国内有两座少林寺,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中州的即北少林,闽中即南少林,而福清少林寺最晚毁于1506年,莆田少林寺也被毁于1488-1505年,泉州少林寺更早被毁。
清朝火烧少林寺的故事素材大约产生在其中如下三件历史事件中:
一是福建是明末清初抗清斗争坚持最久的区域,郑氏集团经营台湾,清廷为阻止郑成功和大陆沿海的联系,隔断郑成功的经济、物资来源,推行了迁界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借口沿海人民靠近盗贼,常受侵犯,全迁到内地。
二是少林寺成为藏匿反抗官府、违法乱纪人员的避难所,雍正十三年九月初六的上谕:“或造作言辞,或招摇不法,此等之人,在国典则为匪类,在佛教则为罪人,其过犯不与平人等,朕一经察出,必按国法佛法,加倍治罪,不稍宽贷。”在采取严厉政策同时,他批示河东总督王士俊在整修少林寺时强拆距离少林寺较远的门头二十五房事件,更是被渲染成火烧少林寺的源头。
三是康熙时期,沙俄侵犯东北边境,康熙征调原郑成功旧部林兴珠、何佑率领藤牌兵500人参加雅克萨战役,藤牌兵打败罗刹国事件,与天地会记载的“西鲁故事”少林寺僧打败西鲁(西虏),反被诬陷,遭到清廷毁灭少林寺的情节很相似。
清代历史上有无火烧少林寺,确实是个千古之谜。但是,少林寺北派武术南传,也一直在广东民间流传。
蔡九仪,广东肇庆高要人,曾任洪承畴的承宣官,明亡后,藏身少林寺,为一贯禅师弟子,精于拳术和轻功,蔡九仪门徒以莫清娇、麦绳武二人最佳,莫清娇得腿法和轻功,麦绳武得拳术,二人并为粤东技击名家。莫清娇是晚清咸丰时人,东莞桥头镇大洲村人,莫家拳名家,又有传说莫清娇是火岗村人,是男人。
函罡,天然和尚,曹洞宗第三十四代传人,原为番禺富家子弟,俗名曾起萃,明亡清初,他遁迹广州海幢寺,削发为僧,为住持,他年青时曾走江湖拜师,精通搏击之术,为了抗清复明,在海幢寺广收门徒,日夕练武,并掩护反清志士朝廷活动。海幢寺遂有“广东少林寺”之称。清军南下两广时,函罡暗中派僧徒与反清志士联合抵抗清,杀死清兵无数,清军统领一怒下,欲火烧海幢寺,函罡获知后,只身乘夜把清军统领刺死,割其首级悬于双门底的城墙上。
洪熙官,广州花都人,自幼习武,拜蔡九仪为师,1668年蔡九仪引荐洪熙官等人拜泉州南少林寺方丈为师修习南少林武功。1672年清朝廷围剿泉州少林寺,少林寺被毁。洪熙官秘密潜回广东,匿身于广州大佛寺继续修习少林功。洪熙官将反清基地设在肇庆鼎湖山的庆云寺内,被叛徒出卖后,洪熙官杀出重围,从此隐姓埋名,自创洪拳。
李友山,江门市新会区七堡人,出生于清朝嘉庆年间,他是新会李家拳的鼻祖。他的武术师承乃出自南少林至善禅师。李友山擅长脚法,名气轰动一时。他与莫家拳莫清娇齐名。两位前辈在岭南,都是腿法优秀。李友山晚年在新会城设馆授徒,悬壶济世。
铁桥三(1813-1886),原名梁坤,广东南海县人。自幼嗜武,到处寻访名师,后来拜洪拳巨子、来自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觉因和尚为师,入广州白云山能仁寺修行学艺七年,得到觉因的悉心教诲,尽得其师真传,成为洪拳传入广东后的一位代表人物。
陈享(1814-1875),广东新会崖西京梅乡人,相传他自幼随族叔陈远护学拳,又跟李友山学李家拳,拜罗浮山白鹤观蔡福(青草和尚,花名烂头和尚,至善禅师徒弟)为师,学蔡家拳,回乡后揉合他所学过的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创立蔡李佛拳。
王隐林(约1852-?),广东肇庆人,原名王飞龙,少年时家境清贫,投靠佛门,拜星龙长老为师,又传说星龙长老(金钩禅师)即南拳大侠李胡子,李胡子从四川云游到广东在肇庆鼎湖山庆云寺挂单,将少林正宗拳法的侠家拳传给寺中僧人王飞龙。王隐林后来在广州还俗,在黄沙兼善街开设武馆授徒。
林合(1831~1908),广东惠东梁化圩人,曾跟随逃到惠阳的福建少林寺武僧海丰禅师学拳,随福建少林寺还俗和尚黄连矮为师学拳,又在罗浮山拜华首台大玉禅师学拳,也跟过南少林广进禅师习练龙形拳,与元妙观道士结拜为兄弟,下山后在梁化设馆授徒,广收徒众,自创白眉拳,成为广东白眉拳一代宗师。白眉拳名师二代中,林耀桂、张礼泉为佼佼者,张礼泉曾在广州华林寺拜一个竺老和尚为师,学拳3年。
民间传说中,少林五老,即师从南少林的五位前辈高手:五枚师太、至善禅师、白眉道长、冯道德、苗显,都被奉为真祖,功夫一流,武林旧事中的恩怨情仇就在世间流传。
五枚师太影视形象
清顺治十年,1653年,广东在平南王尚可喜治下,他邀请曹洞宗第三十三代传人、华首寺道独出任海幢寺住持。尚可喜攻广州城时,据说屠城十日,亡者数以万计,为求心理上的安慰,他重修海幢寺,他的王妃舒氏更是出钱最多。
道独和尚的弟子函罡和尚继任主持。函罡是历史上广州有名的诗僧,并曾任福州长庆寺、庐山归宗寺、罗浮山华首台等住持,又创立过海云寺、海幢寺、丹霞别传寺等。
函罡与岭南名士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等都有交集。
函罡之后,又有阿字和尚,澹归和尚等得道高僧云集海幢寺,皈依信徒甚众,数百年间为广东地界有名佛教道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