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6年,各省缴纳官粮的官员进京后,燕王朱棣带领锦衣卫封锁京城所有的客栈,凡是进京缴纳官粮的官员,一律缉拿。
结果带着空印报表来做假账的竟然有1700多人。于是,这1700多人连带后面的主谋——当朝宰相胡惟庸都被处死了。
这是热播历史剧《山河月明》中的剧情。不过,剧情和历史记载有很大的出入。空印案确实发生在1376年,但是,胡惟庸被赐死却是1380年。两者并不是同年发生的。
郑士利(郑士利传)
空印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对于此案发生的时间有争议,不过,根据当事人的记录分析,确切时间确实应该是1376年。
在《山河月明》剧中,空印案发生在刘基去世的第二年,而刘基去世的时间很明确,是1375年。所以,本剧采纳的时间也是1376年。
案件的原因是:明朝规定,各地每年都要到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地方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这一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能完成。
如果对不上,即使只是一个数字不符,账目也必须重新做,更让人为难的是所有重修账册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
这样一来,麻烦就大了。全国太大啦~边远地区的官员带着一大堆账簿,走到京城就要两三个月,错了一个数字,就得重新跑一回。如果错两次,就要半年多。有的头一年的账目还没弄清,就到下一年了。
总是这么折腾,时间一长,谁也受不了。于是,官员们开始琢磨:账目错了修改没问题,问题是得回去盖印。官府的大印当然不能随便动,不过,先在空白文策册上盖上印,到时候再填写内容不就行了吗?
就这样,官员们解决了来回奔波的问题,带空印文册也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朝堂上下都知道,除了皇帝朱元璋。
1376年,朱元璋终于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勃然大怒,立刻派人查案。案情当然非常简单,但是,盛怒之下的朱元璋认为这是欺君之罪,所有各地的主印官全部处死,各地的副职也杖责100发配边疆。
但是,却没人敢求情。所有的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却没人敢说实话。因为一旦说实话,自己就有了同谋的嫌疑。
最后站出来说话的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郑士利。郑士利的哥哥郑士元是湖广按察使佥事,也就是湖广按察使的副手。郑士元是有名的清官,空印案本来和他也没关系。但是,他却被牵连入狱。
于是,他弟弟郑士利给皇帝朱元璋写了封信——当时,平民百姓有专门给皇帝写信的通道。
这封信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在信中,郑士利指出: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一纸一印,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一一核对,所以很难确定。说明了空印出现的原因。
出现空印是有客观原因的,其实,不能把责任都归罪于各地官员。当然,皇帝更没有错。
于是,在信的最后郑士利说:其实您也是为了老百姓好,您是怕贪官污吏借机挪用这些空印纸,用来危害老百姓(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您也是为了百姓好啊。
照郑士利的意思那就是:皇帝大人您没错,大臣们也没错,大家都没错,误会而已!
可惜,郑士利没有看懂朱元璋,最后,郑士利被送去劳改。于是,就有了《明史郑士利传》。他的勇气确实令人敬佩。
其实,郑士利根本不明白,朱元璋非常清楚空印案的原因,他不能接受的是官员冒犯他的权威:不经请示就敢盖空印,这还了得?
朱元璋的处理方式可谓简单粗暴: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一百杖充军。除此之外,连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获罪者,理由是监管不力。
全国共有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这些省府县的官员很多都与空印案有关。由此可知,受到空印案牵连的人有多少了。
客观地说,其中很多人都是无辜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方孝孺的老爹方克勤,当时他是山东济宁知府,为政清廉,平时肉都舍不得多吃,衣服上满是补丁,就因为他是主印官,糊里糊涂地丢了性命。
综合分析空印案,可以看出,此案和反腐其实并无太大关系。官员们只是为了工作便利采取了一种变通手法,却最终演变成了一桩大案。
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且有人上书说明真相的情况下,朱元璋还如此处理案情,就值得我们深思了:专制社会,帝王的尊严和面子,难道就比官员们的生命还重要吗?
不过,在《山河月明》中,空印案的目的,是官员为了贪污,这样,案情的性质就有了本质不同。一个是为了工作方便,一个变成了犯罪。
当然,《山河月明》是艺术作品,为了剧情的精彩紧凑,做一些艺术加工很正常。只是,好多观众常常信以为真,就非常遗憾。
比如曾经的《杨家将》,《水浒传》,甚至《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等,都有非常大的艺术加工。可是,民间百姓却常常信以为真,历史事实和艺术作品总是傻傻分不清,这个问题,还是应该注意的吧?#看《山河月明》学了哪些历史知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