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为什么越来越少了,跟突然消失灭绝了一样?
蜻蜓的特点(蜻蜓的特点和本领)
对于80后、90后以及之前出生的人来说,童年记忆之一就是在下雨之前捉蜻蜓。在下雨来临之前,蜻蜓会成群地在低空盘旋,寻找食物,此时使用工具就能轻松捕获许多只蜻蜓,然后将它们放在蚊帐之内,据说它们会吃掉蚊帐中的蚊子,如此一来就不用担心晚上被蚊子骚扰。
但是近些年来,蜻蜓出现的次数好像越来越少,已经记不得上一次看到蜻蜓究竟是什么时候?那么问题来了,小时候经常见到的蜻蜓哪里去了呢?
?
关于蜻蜓
从古至今蜻蜓都非常常见,我们能够很容易在古诗词中找到蜻蜓的身影,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其实,蜻蜓的出现要比人类久远地多,最早的蜻蜓可以追溯到3.2亿年前,在当时连哺乳动物还没有出现,恐龙也没有身影,但蜻蜓就已经成为了空中的霸主,体型也比现如今要大得多。我国科学家在我国准格尔盆地西北边缘发现了一枚距今2亿年的原始蜻蜓化石,发现它的单翅长101至102毫米,翅展宽度达到210毫米。
巨大的蜻蜓在当时可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它们不仅捕食各种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就连幼年蜥蜴都会成为它们的美餐。
?
只是巨大的体型是需要较高浓度的氧气来维持,后来地球氧气含量慢慢降低,稳定在21%左右,蜻蜓家族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巨无霸的体型。
虽然现如今蜻蜓的体型不如其祖先那么庞大,但是它们的身体结构都非常类似,很少发生变化。而要知道的是,在这3.2亿年里,地球环境发生了多次变化,既发生过大冰期事件,也出现过极热事件;既经历过干旱缺水,也经历过湿润多雨。蜻蜓的形态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意味着它们的身体构造几乎是非常完美的,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自然环境。
蜻蜓的头部有两个巨大的眼睛,实际上每个眼睛都是由30000个蜂窝式小眼睛组成,形成一个半球,两只眼睛让它们拥有了将近360度的视觉。
更为重要的是,蜻蜓所看到的色彩远比人类丰富得多。人类的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色彩,是因为视锥细胞在工作,健康人拥有3种视锥细胞:红绿蓝,色盲患者则会少一个或者两个视锥细胞,这三种视锥细胞排列组合到了一起,构成了我们人眼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但是研究表明,蜻蜓的视锥细胞不少于11种,甚至有些还高达30种。说到这里不禁要感叹一下,在蜻蜓眼中,我们都是“色盲”吧!
蜻蜓的飞行能力非常强,既能够在空中悬停,又能够嗖地一下快速飞行,一旦被它们盯上,注定在劫难逃。蜻蜓的狩猎成功率非常高,高达95%,要知道的是老虎的狩猎成功率也只有30%左右。
现在蜻蜓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蜻蜓目是一个大家族,在全球各地均有分布,一共有6000多种品种,其中我国有记录的大约有900种,。最为常见的是黄色蜻蜓,,也叫作“黄蜻”,因为它们的数量多,飞行能力强,所以扩散能力也较强,逐渐成为世界上最为常见的蜻蜓之一。
按照人类的评判标准,黄蜻属于“益虫”,它们会捕捉空中的蚊子、蛾子、苍蝇等害虫,实际上,蜻蜓属于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它们还会捕杀同类,非常凶残,但是对人类却没有任何威胁。
?
蜻蜓虽然演化地非常成功,但是蜻蜓有一个bug,那就是离不开淡水。我们小时候应该听说过“蜻蜓点水”,没错,蜻蜓点水其实就是在产卵。
蜻蜓的一生经历:卵,稚虫,成虫,其中除了成虫之外,卵和稚虫都生活在各种淡水环境中,不同种类的蜻蜓对水质要求不同,对栖息地的要求也不相同。
当水质受到污染时,它们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因此,环境监测部门便利用蜻蜓产卵天生对水质敏感的特点,把它作为监测水质是否污染的“指示昆虫”。
从蜻蜓的生活条件来看,蜻蜓之所以很少见到了,主要原因是栖息地被破坏了。蜻蜓对淡水环境非常依赖,而现如今许多湖泊、湿地等消失,导致栖息地丧失。
虽然我们一直在治理水质,但要知道的是,蜻蜓对水质非常敏感,要求非常高,当水质环境达不到蜻蜓的要求,它们就难以生存。
从目前来看,城市之中的河流,湖泊等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适合蜻蜓的生存,所以变得越来越少见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