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大夫鲍敬叔之子;当然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是管仲的至交好友。
公元前697年,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jǔ)国。
管仲鲍叔牙(管仲鲍叔牙之间的故事)
公元前686年,齐桓公打败公子纠,鲍叔牙推荐当年差点要了齐桓(huán)公性命的管仲为齐相。
公元前656年,鲍叔牙参与召陵之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45年,管仲将死,齐桓公想要将相国位传给鲍叔牙,但管仲认为他性格太刚,容易得罪主上;所以让公孙隰(xí)朋称相。
1.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
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
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
鲍叔牙却解释: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家庭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
现在很多好友,合伙开公司,就是利益分配不均,往后余生,分道扬镳;鲍叔牙明明吃亏,毫不在乎,反过来替对方说好话。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仲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可以想象,这样的将军指挥战争,谁敢一路追随;冲锋上阵的时候,老大掉头先跑了,你们给我上。
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保护自己是为了侍(shì)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
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每个人都怕死,必然找得到理由;鲍叔牙为管仲说话,士兵们就安下心来了;不过话说回来,哪个出兵打仗的家里没有母亲,需要侍奉呢;这个理由实在不能够成立。
3.管仲出谋划策,不断得到谅解
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
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对,你别介意。
这点很了不起,鲍叔牙一直听好友建议,尽管多次失败,但还是选择相信。
大部分人本身很有主张,我的地盘我做主;事情怎么办,当然自己做决策拿主意;最好所有事情都自己说了算;出了问题,锅让对方背。
鲍叔牙不断吸取朋友建议,失败了还再回过头来请教。
自己事情搞砸了,不发火,都怪这鸟人不懂装懂,胡乱支招;还反过来安慰管仲:不是你的问题,不要介意,时机不对而已。
好在管仲,最终没有让鲍叔牙失望,让齐国强盛起来;否则这样的朋友,其实在身边也蛮糟心的。
4.鲍叔牙让位齐国宰相
齐桓公欲拜叔牙为相,鲍叔牙却辞谢: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傒(xī)和我就够了;如果想成就霸业,非用管仲不可!
齐桓公问:为什么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
鲍叔牙说:我与管仲相比,有五点不如他:宽厚仁慈,安抚百姓,我不如他;治理国家,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结于诸侯,我不如他;给国家制定规范和礼仪,我不如他;站在军门前指挥,使将士勇气倍增,我更不如他。
于是齐桓公封管仲为相国,鲍叔牙为大谏(jiàn)。
5.管仲临终,不推荐鲍叔牙为相
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谁可以替代相位?
管仲竟然推荐了公孙隰(xí)朋。
齐恒公感到不解,问:你的好友鲍叔牙怎么样?
言下之意,他可是当年推举你成为相国的,是你的至交好友哈。
管仲回答: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kān)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意思是鲍叔牙不够圆滑,嫉恶如仇,这是他的重大毛病;并不适合当宰相。
当然,管仲深深了解老友鲍叔牙,既是帮助齐国,更是帮助这位好朋友。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性格过于直接,讲话直来直去,长期在君主身边,哪天心情不佳,祸从口出,必然小命玩玩;而且身居高位,势必要处理很多勾心斗角之事,确实要有这方面的生存之道,为人处世这么直接怎么行;看似阻碍了其升官发财之路,实则保住了鲍叔牙性命。
不过从头到尾,应该也只是管仲觉得,实在看不出鲍叔牙有啥“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的地方,反而一次两次三次地站在管仲立场,为他着想,为他说话,让利于他;相比较于管仲,其心胸实在更为宽广。
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国的相国,自己甘心情愿地在他的领导下为官做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国家俸(fèng)禄,后世有十余代在齐国有封邑(yì),任大夫之职。
纵观其一生,与其说得此善果,是管仲保的,倒不如说是鲍叔牙处世为人谦逊和顺,本来就应该得到的。
鲍叔牙能够识才,荐贤不妒(dù),谦和爱国忠君。
管仲死后,鲍叔牙坚持让齐桓公辞退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奸臣,齐桓公未听,果然使齐国由盛转衰;鲍叔牙因此抑郁而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