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前的15天,张寒冰才知道《陆战之王》被选入了迎接建国70周年的首部献礼剧,同时也是86部献礼剧目中,广电总局重点推荐15部剧目之一。
杨俊宇(杨俊宇是什么人物)
“压力肯定有。”
张寒冰清楚当下观众需求的“众口难调”的特性,互联网影视将触角伸向更多元新鲜的领域,观众的注意力被争夺了,评判一部剧的标准也随着人群圈层的多样性,维度更多了。
“我只是拿出了一个我自己认为特别满意的东西。”
几乎像每个老手艺人一样,张寒冰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部剧感受新时代军人面貌。但私下里他又希望,观众也能感受到所有为这部剧付出的人,他们的努力与倾注的感情。
军事题材剧《陆战之王》作为献礼剧开播第一弹,单论班底来说,足够吸引人。康洪雷任总导演,张寒冰任导演,还邀请了陈晓、王雷、吴樾等青年演员出演。
从2003的《士兵突击》,2009年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再到2019年的《陆战之王》,康洪雷和张寒冰师徒两人合作默契。拍摄《陆战之王》的时候,康洪雷主控方向,张寒冰带领团队理故事、磨剧本、采风、拍摄,再到最后剪辑成片,始终以一个行业剧的标准去完成。
“拍一个行业剧,拍的不是说多么地高屋建瓴和前瞻性,拍的是味道,就是特属于这个集体的味道。”一部作品归根究底说的还是人的故事,与《陆战之王》相处的日子,之于张寒冰就是将以往的经验进行吸收,再输出的过程。
大概念,小切口
拍摄军事题材作品,导演张寒冰经验已经非常充足了。2003年刚刚进入行业,在《士兵突击》里他给师傅康洪雷当场记。后来这部剧一炮而红,塑造了鲜活的军人形象,憨厚又执拗的许三多,到现在仍然是深入人心的军人形象。
到了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这个项目里,他又协助康洪雷拍摄这部展现营连生活的作品,担任现场导演。最终《我的团长我的团》豆瓣评分达到9.4分,至今仍是军事题材作品中,绕不过的一部高口碑之作。
直到2017年《陆战之王》项目,康洪雷任总导演,张寒冰任导演,两个人合力打造这部剧以中国坦克兵为切口的军事题材作品。
该剧讲述的是95后新兵张能量进入部队后,遇到老兵班长牛努力和特种兵杨俊宇,新兵和老兵在一次次的观念碰撞中,不断经受磨砺、收获成长,最终成为新时代坦克兵的故事。
《陆战之王》从开机到现在上线,历经两年十个月。在893天的时间里,康洪雷和张寒冰想要抓住当下军人部队的特质,展现部队的兵味。于他们而言《陆战之王》最大的特点,是踏踏实实地“写清楚了两个兵”。
但讲清“两个兵”并非易事,至少《陆战之王》打磨了不少时间。
张寒冰现在还记得,刚接触到这个项目时,他对《陆战之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概念太大了,“什么是陆战之王”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他需要找到一个足够令人信服的切口,去承载“陆战之王”的概念。
究竟用什么去承载它,康洪雷和张寒冰的处理方式是,以情入手。以真实人物在部队的成长历程,和坦克做训的每一个环节咬在一起。从人物切入,以人带出行业的整体面貌,让大家直观感受“陆战之王”。
人成了,整个《陆战之王》的概念也真实地给到观众,说到底,《陆战之王》讲述的是一群坦克兵的故事,他们身上有共性,但同样每个人也有特性。
“我相信任何一个剧作,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行业剧,写人是最重要的。由人可以带出所有,由人可以带出无穷。”张寒冰选择以行业剧的态度,雕琢真实的部队生活。
他们希望,观众收看《陆战之王》同时,能够认可每一个士兵,“他们都是人,他们可能会犯错,他们可能会不着调,但是他们骨子里的东西,从来都没有变过。这是这个集体最可敬的地方。”
以人为小切口的做法,展现张能量、牛努力、杨俊宇等等部队中的鲜活人物故事,军人集体风貌,康洪雷和张寒冰希望《陆战之王》能被更多人关注,进而关注整个部队,感受这个伟大的集体。
兵味,从哪里来?
那么,兵味到底该怎么拍?康洪雷和张寒冰的第一步做法是,部队采风。以偏纪实的手法将当代军人身上的特质展现出来。
这部剧在正式拍摄之前,《陆战之王》的主创们深入部队采风,从很多部队老兵身上挖掘故事,将他们的精神风貌最终凝练在剧中人物角色上。
比如主要人物牛努力、张能量在剧中的一些观念对抗,其实也来源于真实生活。围绕着“时代新兵面貌”主题,故事取材自一个叫贾元友的老兵,他是一位在部队生活了十几年的坦克兵了,从普通士兵到部队兵王,个人经历与心里历程也让导演张寒冰为之触动。
一次,贾元友和张寒冰聊天,说现在坦克太先进了,只要用数据、参数就能开坦克,随时按激发按钮都可以摧毁目标,前提是“你只要把数值输进去就可以了。”
紧接着这位老兵就问张寒冰,“那么岂不是天下所有的装甲兵都是一个好装甲兵”,又问起张寒冰,如果是这样,“那么你的超越在哪儿,你和每一个兵不同在哪儿?”这是一个兵对自我超越的追问,同样也是自我职业的重新看待,张寒冰都把它展现在《陆战之王》里了。另外一些人的故事也同样触动张寒冰,他们身上纯粹的军人情感都是《陆战之王》宝贵的素材来源。
“兵身上的故事,既有快乐,又带着泪水和悲壮。你会基于他的基础,去延伸,再创造,升华它。”
张寒冰分享了另外一位老兵故事,当时这位老兵正处在复员与不复员的关键阶段,相当于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他还在为复员这件事犹豫。
当时老兵复员时,部队会发复员金。刚好这些钱放在一个地方,由这位老兵保管。“他就说导演啊,我当时站在这些钱面前,待了很久。我突然就想,这些钱就可以算是换回这些兵的美好岁月,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汗水,那么我要不要走这条路。”
这位老兵后来笑呵呵的给张寒冰讲了后面的故事:他用一宿的时间回忆梳理了自己的当兵生涯,自己对国家的付出,对部队的情感是无法用任何东西衡量的。
“他非常快乐地、乐呵呵地给你讲,但听完了以后,你会觉得很厚重、很沉。他是特殊于这个职业的。那么你会把这种情感带到你的创作当中去。”
在部队采风的时间,张寒冰接触了各个层级、职位不同的官兵,他们身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张寒冰觉得《陆战之王》的故事,稳了。
“我能感受到不同层级干部,对于同样一件事情的不同意见。”站在更大更全的视角,张寒冰收集了各个维度的素材,对部队士兵的感情更复杂了。采风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最终都被呈现在《陆战之王》里,并将军人对部队的情感、个体生活与剧中角色进行结合,真实还原当代军人风貌。
张能量、牛努力,两代兵王的较量
《陆战之王》讲述的是坦克兵的故事。剧中刻画了两个主要士兵形象,陈晓饰演的是95后的“刺头”新兵张能量,王雷饰演的牛努力,沉稳老实,是刺头张能量的班长,两人第一天见面就杠上了。
因为部队没收手机,不服管教的张能量进行无声的抗议,自己偷溜到装甲坦克里,藏了一天,害得队友一通好找。偏偏班长不信邪,跑去了张能量的家里看看有没有什么蛛丝马迹,但最终还是在装甲车里找到了张能量。两人首次见面就剑拔弩张,牛努力还一气之下摔了张能量的手机。
在张寒冰看来,牛努力和张能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士兵。
他用“最后的武士”这样形容牛努力,将所有老兵的特性都集中在这个人物身上,“一个在部队里坚守了12年的人,他们如何坚持下来,是因为他们会有各式各样的方法完成忠诚,完成自己身为一个兵的职责。”
《陆战之王》里牛努力是张能量的班长,也是一代兵王,他身上有以往军人的优秀品格,但同时也有属于自己的“职场危机”。随着国家军事技术提升,部队推行军改,技术给士兵提供了方便,没有跟上或者说不愿意跟上步伐的人,逐渐被淘汰。
“当手把手地培养出的徒弟,去到了对手阵营那一块,我觉得对于牛努力来说,他非常失落。”张寒冰讲到牛努力这个人物时,这样说到,“但同时他也很无奈,他也会觉得部队前进的车轮,在前进的过程中无情地从他身上轧过去了,不进则退嘛。”
刺头儿兵张能量,是牛努力的反面,他愿意尝试一切,身上有同龄人所不具备的勇敢和冒险精神。所以当杨俊宇提出新的坦克作战规模式,军队实现改革时,张能量积极参与其中,最终他也从一个兵逐渐长成一代兵王。
张能量和牛努力是不同的人物,他们身上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受到时代变化的影响,其实也是《陆战之王》要表达的时代需求,近乎相似。
“这个戏最大的表达,就是现在部队需要的是像张能量的士兵。”从整体而言,社会环境与以前都不一样了。包括大学生兵进入校园,整个的兵员素质已经与以往不同。
“整个的兵员素质已经与以往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之前的剧作里,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坚忍、执着、顽强的军人概念,那么在《陆战之王》里头,我们又赋予了他很多时代的前进性。在整个大的时代变迁下,部队随时在进行军改。”
不过,在张寒冰看来,《陆战之王》始终探讨的是,从坦克部队建军到现在,中国的装甲兵部队走过了无数个春秋,他们的装备一代一代地迭代,科技化含量越来越高。而可贵的是装备在变,人从来没有变过。
“任何一个军事题材创作者首先要爱这支部队,首先要爱这一群兵。如果你没有这个情感,那你趁早离开这个创作集体,你可以去写别的戏,去拍别的戏。”
军事题材剧该怎么做,对于在这个行业前行许久的张寒冰来说,做这类题材不要看几个好莱坞大片,学习几个“燃”的场面,设想一个人物怎样起承转合,最终还是要回到情感深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