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发生在诸葛亮被刘备请出隆中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夏侯惇和徐庶。原文如下:
却说曹操罢三公之职,自以丞相兼之。以毛玠为东曹掾,崔琰为西曹掾,司马懿为文学掾。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也。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自是文官大备,乃聚武将商议南征。夏侯惇进曰:“近闻刘备在新野,每日教演士卒,必为后患,可早图之。”操即命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领兵十万,直抵博望城,以窥新野。荀彧谏曰:“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
博望城(博望城管局局长)
惇曰:“刘备鼠辈耳,吾必擒之。”徐庶曰:“将军勿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操曰:“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夏侯惇曰:“元直之言谬矣。吾看诸葛亮如草芥耳,何足惧哉!吾若不一阵生擒刘备,活捉诸葛,愿将首级献与丞相。”操曰:“汝早报捷书,以慰吾心。”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自认丞相后,准备向荆州发动进攻。此时,夏侯惇提出应该尽早歼灭驻扎新野的刘备。曹操随即下令由夏侯惇任主将,于禁、李典、韩浩、夏侯兰为副将,统兵十万,进攻新野。不过,徐庶却认为刘备身边有诸葛亮,此战将难以获胜。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徐庶口中的“如虎生翼”,意为如同老虎长出翅膀,比喻强而有力者又增添新的生力军,使之更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韩非子》中的“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夏侯惇与刘备在博望坡的这一战,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介绍过,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时间并非小说中所说的荆州之战时的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是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当时的诸葛亮尚在隆中隐居,因此小说中所谓徐庶之言只是作者的虚构而已。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参与此次博望之战的曹军将领主要有夏侯惇、李典、于禁和夏侯兰。前三位大家都非常熟悉,都是曹军中的名将,至于夏侯兰,不熟悉三国史的读者可能不太熟悉,以为他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人物,属于“见光死”的老套。在小说后面的情节中,他也很快死于张飞的丈八蛇矛之下。
其实,夏侯兰这个人物不但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而且与赵云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夏侯)兰是(赵)云乡里人,少小相知。”用现在的话说,赵云与夏侯兰不但同为常山人氏,而且小时候就关系亲密,是发小。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夏侯兰也的确作为夏侯惇的部将参与了博望之战,不过他的结局并非被张飞所杀,而是被活捉。《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赵云知道自己的这位发小精通法律,于是向刘备求情。最终,刘备答应了赵云的请求,不但饶了夏侯兰的性命,而且任命他为军正。
对于夏侯兰与赵云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是非常清楚的。那么,小说家为何要修改夏侯兰的结局,让他命丧张飞的枪下呢?其实道理或许并不复杂。在小说家的笔下,赵云是最为完美的人物形象,其完美程度甚至要超过诸葛亮。为此,任何有损于赵云形象的史料都会被弃之不用。像赵云求刘备犯过发小夏侯兰的这段史实,作者很可能认为一旦在小说中采用,很可能会被读者误认为这是赵云徇私情的表现。因此,也就干脆让夏侯兰死在张飞的手里了,这样一了百了。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