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平型关战役双方伤亡多少人(平型关战役简介)

平型关战役双方伤亡多少人(平型关战役简介)

平型关战役双方伤亡多少人(平型关战役简介)山西灵丘县到繁峙县公路的前二分之一地段,山峦起伏,沟壑叠嶂,在这片峥嵘的群山中,有一段长10余里,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马鞍形山岗,当地人称这段马鞍形山岗为乔沟。时间回到1937年9月25日,那是一场大雨后的拂晓,比起前几天的闷热,晋东北地区气温普遍下降

山西灵丘县到繁峙县公路的前二分之一地段,山峦起伏,沟壑叠嶂,在这片峥嵘的群山中,有一段长10余里,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马鞍形山岗,当地人称这段马鞍形山岗为乔沟。

时间回到1937年9月25日,那是一场大雨后的拂晓,比起前几天的闷热,晋东北地区气温普遍下降了不少,让人感觉到秋高气爽,能见度也很好。

乔沟一带幽静而清凉,草木在秋风中轻轻摇摆,偶尔有几片落叶从树上漫不经心地飘落,在这样和谐宁静的环境中,一架金属双筒望远镜出现在乔沟西南末端的山岗上,它左顾右盼,先瞄准山岗西南面,那里是一片豁然的开阔地,开阔地中心是一个叫关沟的村子,这个村庄的东南面是一个大大的沟壑,但往东北方向走100米后就突然进入了两边山岗高度为10-30米的乔沟。

平型关战役双方伤亡多少人(平型关战役简介)

平型关战役双方伤亡多少人(平型关战役简介)

乔沟虽然万山重叠,但视线并没有被完全遮挡。从望远镜所在的位置,向左边的西南方可以看到2里外,向右边东北方可以看到3里。望远镜从西南方沿着土沟慢慢扫向东北方,停留了一会儿后就消失在山岗后面。

如果用一架无人机飞上望远镜所在的山岗,会惊讶地看见,山岗后的反斜面埋伏着大批穿着灰军装的军人,他们头上和身上都用树叶做了伪装,一动不动地埋伏着。那架双筒望远镜正握在一名身材壮实,高矮适中的军人手中,这名军人非常年轻,大约25,6岁的样子,长着一张国字脸,他头顶圆顶军帽,军帽上一颗青天白日徽章,衣领上没有领章,只是左臂上有一个白底蓝字的“八路”臂章。

这名军人放下望远镜,将身体向山岗内侧缩了回来,用一口湖南话对山岗内侧反斜面趴着的一位同样装束的军人说:“政委,战士们隐蔽得很好。”

“战士们劲头很高,就等吹冲锋号了,我看你这个团长倒是比战士们着急,你已经往外看了5次了。”政委用同样的一口湖南话调笑着。

此时这两人谁都想不到,日后他们都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团长名叫杨得志,此时26岁,政委名叫邓华,此时27岁,他们带着的部队,是115师麾下343旅的685团。

干部的年轻化是八路军相比当时中国其他军队更有活力和朝气的原因之一。在国内其他军队中,很难见到20多岁的团长,而八路军的团长们几乎全都不到30岁,而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以前,这些团长们更都是师级干部。

杨得志是1个月前红军改编后突然接到命令来685团担任团长,虽然是新任团长,却算得上是这个团的老团长,因为他曾在这个团的前身,红二师担任了近7个月的师长,当时邓华还是政治部主任。

杨得志不好意思地笑笑,他对邓华说:“这个地方沟窄,坡陡,正是打伏击的好地方。”邓华点点头:“日本鬼子武器好,我们要和他们白刃战,这种陡坡正好发挥我们白刃战的特长。”

“那当然,我们居高临下向下冲,优势很大。”杨得志举起右手掌,在空中做了一个猛力往下劈的动作。

这是八路军对日的第一仗,而八路军刚刚接受改编仅一个月,武器装备很差,这么重要的一场仗,战士们每人仅仅领到100发子弹,步枪还是以有效射程不到200米的汉阳造八八式为主,虽然也有些先进的中正式,但是数量实在太少。

杨得志团所在的343旅炮兵连一共才4门迫击炮和30多发炮弹,运气好的是,昨晚这个连在平型关东北一个废弃的国民党军阵地上检了1000余发迫击炮弹。这个消息让全旅干部战士都非常振奋。

虽然没有和日军交过手,但全军上下都知道日军武器比国民党好得多,凭着屡屡对国民党军以弱胜强的经验,干部战士们已经有了一股自信和士气,他们认为自己的武器虽然不好,但可以通过战斗向日军缴获,而白刃战就是自己以弱胜强的利器。

等了一会儿,杨得志抬头看看天,此时天已经大亮,他有些焦急地说:“日本鬼子还没有出现,情况会不会有变化?”

“不会,林师长打仗,什么时候放空过?你安心等吧。”邓华肯定道。

杨得志认为有道理,但从他的神色看,还是没有释然。这时,一位挎着盒子枪的军人从山岗左侧反斜面小跑过来,他径直到了杨得志身边趴下,操着一口广东普通话问:“团长,怎么回事,鬼子还没有来?”

杨得志扭头一看,原来是2营营长曾国华。杨得志虽然心里也焦急,但是在下属面前却表现得很有成竹,他对这位日后的中将说:“打伏击战就要沉住气,不要着急。”随后又问:“你认为鬼子不会来?”杨得志看似反问,其实也是真的在询问曾国华的意见。

曾国华老实地说:“拿不准。”杨得志明白,曾国华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可能性很小,他不再和曾国华多说,而是让他赶快回去掌握部队,一听到命令就发动攻击,特别要注意发挥机枪火力。

曾国华走后,杨得志又拿着他那架望远镜,趴着上前往东北方观看,还是一个人影都没有,他正在心里嘀咕,突然隐隐听到有汽车引擎声,他急忙爬到山岗边缘举起望远镜向东北方向看,看不到一丝动静,但耳边分明听到引擎一直在响,他以为自己听错了,但是引擎声越来越大。杨得志正怀疑是自己耳朵出了问题时,邓华上来了,他拍了拍杨得志,低声说:“从西南边来的。”

杨得志仔细分辨,确实声音来自西边,他有些疑惑:“怎么会从西南边过来?”

“是啊,给我们的任务是伏击东北灵丘过来的日军,怎么现在日军从西南的平型关方向过来了?”邓华不解道,但他清楚自己的职责,“原来我们是打尖兵,现在我们要打尾巴了,这个情况要赶快报告。”

“管他们从哪个方向来,反正是个打。”杨得志兴奋地一边说着,一边下到反斜面接通师部电话做了报告。

日军从平型关方向过来,不仅让杨得志和邓华不解,林彪等师首长也不解,因为八路军接到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指令,要求他们在第二战区的中国军队主力对日军进行平型关战役时,从侧背对从灵丘增援平型关之敌进行包抄围歼,因此他们要阻击的日军应该是从东往西增援平型关,可是眼下日军却是从平型关往东来。

时间不允许115师上下做过多的考虑,汽车引擎声音越来越响,隐约出现了汽车的影子。

杨得志报告完毕后又上了山岗边缘,他对邓华说:“就等师长的命令了。”说着,又举起望远镜向西边看。

这时,杨得志的望远镜中出现了日军汽车,汽车呈土黄色,平平的头部前有两个大灯,驾驶舱的右边车门上还有一个备用轮胎,车上插着一面鲜红刺眼的“太阳旗”,这是日军先进的九四式六轮自动货车,载重量为2吨。

刚下过大雨的窄沟变得非常泥泞,因此日军军车行进很慢,由于窄沟只能通过一辆车,这就使得日军军车不得不排成一字长蛇阵。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得志望远镜中日军汽车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他在望远镜中能看见大约2里开外的距离。2里外土沟就向北拐了个弯,因此杨得志无法看见后面还有多少车辆。

杨得志放下望远镜,埋伏下身子向前观看,第一辆车进入了伏击圈,车上“太阳旗”带着红穗边,这是日军精锐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的标志。车厢里面有大约30名身着土黄色呢大衣的日军,他们头顶反着光的钢盔,胸前揽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坐得非常整齐。

在第一辆汽车的引导下,后面的车一辆接着一辆地陆陆续续从杨得志眼皮下经过,车上都插着带着红穗边的“太阳旗”,只是车厢内日军数量越来越少,有的只有2-4人,有的车厢上没有日军,过了40辆九四式卡车后,后面车辆就显得杂乱了,大多是喷涂上了土黄漆的民用普通卡车。

打了10年仗的杨得志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汽车的车队,他感到非常惊诧,他知道日军比国民党军装备好,但如此多的汽车说明日军远非国民党军可比。杨得志在啧啧称奇的同时,又举起望远镜往车队看,车队已经显现了尾巴,除了前面的40辆军用九四式卡车,后面跟着的民用车似乎同样是40多辆。

看着日军车队就要过完,攻击的命令还没有下达,杨得志有点着急,为了稳定自己的情绪,他将视线从下面的日军转向四周,见身边的步枪手们右手握住了手榴弹,左手拉着拉环,眼睛都盯着他,机枪手已经摆好了射击姿势,他们的眼中都透露着急切,好像在对他说:“干吧,团长。”他装作没有看见他们,他一点都不担心战士们会发出动静或者走火,因为他们都是经过长征久经沙场的老红军。

杨得志又将视线转向下面的日军。

军车不紧不慢地行进着,军车上日军钢盔时断时续地闪着光,似乎是向杨得志提醒着他们的存在。杨得志感觉到身上汗珠冲出了毛孔,他的后背被扎得难受。

终于,一名参谋来到了杨得志身边,他传来了林彪的攻击命令。杨得志立刻命令司号员吹冲锋号。

冲锋号一响,机枪声率先响起,紧接着步枪手们的手榴弹成批向沟里的汽车扔去,“扑通扑通”的迫击炮声音也响了起来。

杨得志团分布在关沟到老爷庙4里多长的阵地上,全团3千多人,此时往下扔的手榴弹有1千多枚,“轰轰”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少量手榴弹甚至直接投到了车厢里,车厢里日军来不及有任何反应就被炸死炸伤。迫击炮炮弹爆炸扬起的高高尘土遮蔽了汽车司机的视线,汽车相互撞在一起。机枪子弹将泥土溅起一排排小泥柱,将汽车车厢和车顶打出一排排整齐的弹洞。

遭到袭击的日军显示出他们和国民党军不一样的素质,他们迅速跳下车寻找隐蔽物,他们人数不多,而且分得很散,但是他们并不是惊慌失措的往一起凑,而是各自寻找隐蔽物,他们不顾道路的泥泞,有的趴在车下的车轮后,有的藏在石头后,还有的拿出携带的铁锹,在公路两旁快速挖着单人掩体,在受到突然袭击,情况不明下,他们没有随意开枪。

685团的战士们扔出第一颗手榴弹后,来不及扔第二颗手榴弹就迫不及待地向山沟下冲锋,他们边冲边打枪。

汉阳造的八八式步枪和中正式步枪都是旋转后拉枪机的栓动步枪,内装5发子弹,每打一发后需要拉枪栓退弹壳再推上新的子弹。战士们在向山沟内的日军冲锋时,他们边冲锋边打枪,当他们打了3发子弹后就冲到了山沟中,但是连排长和班长们都忘记了对战士们进行统一指挥,这使得战士们在冲锋中的射击是各自为战,而且准头不高,因此对日军伤害不大。

事后总结,日军几乎都是为手榴弹所伤,被子弹打死的很少。

冲到沟中的685团战士非常英勇,他们各自寻找日军进行白刃战。

这个时期日军的军事素养确实很高,尽管他们有不错的白刃战技术,但他们并不和八路军进行白刃战,而是依靠各自的隐蔽物和单兵掩体向冲过来的八路军战士射击,他们的射击很有章法,只冲着向他们冲来的八路军开枪,因为这正是八路军战士防御最弱而又最方便他们射击的时候。

山岗上的杨得志将日军的动作看得清清楚楚,八路军战士不冲过去日军就不开枪,八路军战士一冲上去日军就开枪。日军的枪法非常准,给八路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是八路军的战场应变能力也不弱,他们立刻分散开来,纷纷向日军投掷手榴弹,然后在手榴弹爆炸的烟尘中冲上去和日军进行白刃战,双方绞杀在一起。

经过了最初的闷头转向后,日军很快就清醒过来。

杨得志在望远镜中见一名挥舞战刀的日军军官拼命嚎叫,在他的喊叫下,从车下,石头后,单兵壕中跑出来30来名日军,他们分3批向沟北面的山岗上跑,那里有3个平缓的缓坡,缓坡上有3个高地可以成为制高点,从沟边到高地大约100-200米的距离。杨得志立刻派通信员向1营传达他的命令,抢占对面3个制高点。

1营长的反应很快,他立刻命令1连、3连和4连抢占制高点。1连和3连战士们的动作很快,他们脚下的草鞋和黑布鞋非常轻便,跑步和爬山速度比穿笨重牛皮军靴的日军快得多,他们虽然后发启动,却比日军抢先占领了制高点,他们用手榴弹将向上冲的日军压了下去。4连动作稍慢了一些,被日军抢先占领了高地,结果连长负了伤,代替连长的1排长指挥4连,从左右两翼向高地冲锋。日军遭到两面火力的夹击,顾此失彼之下,他们只得逃离高地。

在1营和日军争夺高地时,杨得志听见东边老爷庙方向传来了激烈的枪声和喊杀声,那是686李天佑团负责的地段,听声音似乎比这里的战斗激烈,大约半小时后,1营完全抢占了高地,而老爷庙方向的喊杀声也变小了。

看来李天佑686团的战斗要结束了,杨得志想到。

杨得志很清楚,从现在开始,八路军的主要对手就是日军,但是之前他从来没有和日军打过交道,此时他一直在山岗上观察全局,他要寻找日军这个新对手的弱点。杨得志是位老战士,从这股日军的行为上他已经粗略看出了他们的优势和弱势,日军虽然枪法和战术动作精湛,但是攻击精神并不旺盛,动作也并不迅速,但他更有一个惊喜,他发现这股日军没有机枪和火炮,他们的火力并不强大。

杨得志急忙派出两名通信员向2营和3营下达命令,要他们发扬革命的战斗精神,尽量靠近日军,勇猛歼敌。

在杨得志的命令下,2营和3营向沟内的日军奋勇冲锋,几里长的沟道内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日军身材不高,但由于营养很好,因此臂力很大,他们手中的三八式步枪上了刺刀后全长达1.274米,再配上0.5米的30式刺刀,长度可达1.7米,相比而言,八路军手中的步枪较短,八八式步枪长1.250米,中正式步枪只有1.110米,即便配上0.5米的刺刀也比三八式短,在一寸长一寸强的肉搏战中,八路军在武器上就吃了亏。

日军是白刃战老手,他们在白刃战时一声不吭,全神贯注发挥他们的技术。相比而言,八路军不仅身材单薄,而且过半数都没有刺刀,他们唯有用大刀砍,但是大刀相比刺刀而言有先天的不足,劈砍需要的行程长,而且杀伤力不如刺。在装备劣势下,八路军战士们只能发挥人多的优势和不怕死的精神,三五人对付一个日军,一往无前和日军奋勇拼杀。

八路军虽然英勇,却还是暴露出战术协调和配合上的不足。2营1连长曾贤生杀得性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连长身份,居然像一名普通战士一样,甩开连队冲锋在前,他向日军扔出手榴弹,然后端着步枪射击,很快冲到日军面前进行白刃战,他的战士们失去了指挥,因此不得不各自为战,由于缺少配合,这个连竟然伤亡过半。曾贤生连长本人也在和日军短兵相接中拉响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英勇牺牲。

685团的战斗在无声地进行着,大约又过了半小时,东面又响起密集的枪声。杨得志感到惊诧,他的685团和李天佑686团以老爷庙为界分割日军,但在老爷庙对面埋伏的2营都已经离开了阵地,那里已经没有685团的战士,从声音判断,枪声还在老爷庙的东北方约1公里处,这是怎么回事?杨得志不明所以,他举起望远镜往东边看,视线被山峦所阻,他什么都看不到,他内心揣度,也许是686团在追歼逃敌。

杨得志的猜测并不准确,他以为兄弟团已经在追歼逃敌,他也不愿意落后,一定要全歼眼前的日军。

和2营、3营作战的日军还有数十人,他们向北面的山岗上且战且退,尽管途中不断有士兵被八路军击毙,但是他们依然顽强抵抗,交替掩护,当他们冲上山岗后,由于抢先占领了高地并以精确的射击阻击,他们和2营和3营拉开了距离,双方由肉搏变成了对射。但是2营和3营的战士们扔死死咬住这股日军不放,尤其梁兴初3营的1个排冲在最前面。

日军在前面跑,八路军的排在后面追,双方一前一后全都上了山岗,前面几百米处是一个村庄,名叫东跑池村,这是一个小村庄,日军并没有依靠这个村庄向八路军反击,而是越过这个村庄继续往西跑。

八路军排也越过村庄继续追,就在他们刚刚越过东跑池村时,村庄内突然射出一排机枪子弹,几名八路军战士应声倒地,其余战士急忙卧倒或找隐蔽物隐蔽,一边反击,一边等待主力。

机枪声惊动了营长梁兴初,更惊动了团长杨得志。

一、平型关战斗背景,八路军参战部队是2个团还是3个团?

1937年8月22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在距离西安不远的三原地区改编为八路军115师,下辖343旅和344旅。343旅旅长陈光,下辖2个团,其中685团团长先是黄永胜后由杨得志担任,副团长兼政委邓华;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每个团下辖3个营,每个营下辖4个连。由于华北战场危急,改编后的115师当即受命奔赴抗日前线的山西。

在七七事变以前,红军已经和山西王阎锡山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关系。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向南京政府明确表示,愿意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下接受阎锡山的节制。而阎锡山也积极给予了八路军装备上的帮助,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抗战的框架。

当115师进入山西时,正是日军全面进攻山西,中国军队准备太原会战的前夕。

日军以两路向太原进攻,一路是矶谷廉介第10师团加3个旅团沿平绥线进占大同,进攻雁门关,另一路是精锐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进占蔚县、广灵和灵丘,进攻平型关。这两路如果失守,日军将直接威胁到太原。

如何阻击向平型关而来的第5师团?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周恩来与阎锡山在9月7日进行了会谈,达成以国民党军主力坚守平型关正面,115师在侧面打第5师团埋伏的意见。9月23日阎锡山正式致电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我决歼灭平型关之敌,增加八团兵力,明(24日)拂晓可到。希电林(彪)师夹击敌之侧背。

在阎锡山致电朱德前3天的9月20日,115师师长林彪就乘坐吉普车对平型关一带地形进行了视察,他将平型关东侧的乔沟作为伏击战场,而且制定了作战计划。阎锡山给朱德的来电,其实是通报了日军的活动情报,于是,朱德和彭德怀立刻命令115师出动。

就在朱德和彭德怀下达命令的当天,115师林彪和聂荣臻就将作战计划上报,他们计划以杨成武独立团和骑兵营负责截断日军交通线,以陈光343旅担任主攻,承担主要打击任务,徐海东344旅的687个团断敌退路,688团为预备队。

为了不暴露目标,林彪将115师进入主阵地前的第一埋伏点设在关沟村东南方向的白崖台,这里距离乔沟约2-3里,但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具当时的政委,后来的开国元帅聂荣臻回忆,115师全师向白崖台设伏阵地运动时,由于大雨引发山洪,徐海东344旅687团渡过了洪水,但688团的大部分没有渡河,为此不得不将徐海东旅687团改为预备队,因此在平型关的战斗中,115师实际投入的战斗部队只有343旅的2个团6千余人。

687团是否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团没有参加乔沟内的伏击战,但这个团是否在战斗末期加入了其他战场的战斗还存在争议。

二、平型关战斗中的三个战场和三支日军

严格说来,平型关战斗中有三个战场,三支日军。

1、第一战场的第一支日军

所谓第一战场就是杨得志团首先发现的,从平型关方向过来的日军,115师正是对这股日军打响了平型关战斗的第一枪。这第一枪的打响时间,是1937年9月25日清晨7时。

在平型关作战的日军主力是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下属第21旅团,旅团长是三浦敏事少将,这个旅团麾下有一个运输中队,是原属第16师团辎重联队的汽车第87中队。

由于平型关正面战事激烈,而第87中队的车辆装备较差,很多是从民间征用的车辆,装载量都在1.5吨以下,加之车辆有限,运力显著不够,于是第14师团麾下担任后方补给任务的第六兵站汽车本部第2中队被紧急调往平型关进行支援。

第2中队有约40辆精锐的九四式六轮卡车,装载量都是2吨,在兵站汽车本部部长新庄淳中佐和中队长矢岛俊彦中尉率领下,他们于平型关乔沟伏击战打响的前一天即24日运送了一批弹药和粮秣到达前线。

第二天即25日清晨,第87汽车中队和第2汽车中队开始执行新的任务,即返回灵丘再运送援军到平型关,两个中队加上司机的全部日军大约300人。

结果,这个车队进入了115师两个团的埋伏圈,双方进行了约5个小时的战斗。旅日学者姜先生的统计,日军死亡61名,伤亡35名;历史专家杨奎松老师认为这支日军被歼数量应该超过200人。

此仗的结果,新庄淳中佐被击毙,第87汽车中队西村中队长和第2汽车中队矢岛中队长以下约100人和8辆卡车突出了伏击圈。

2、第二战场的第二支日军

平型关伏击战打响后约2个小时,也就是杨得志突然听到的老爷庙1公里外响起的密集枪声,其实并非杨得志猜测的李天佑团在追击逃敌,而是从灵丘方向过来一股新的日军,他们是从灵丘向平型关前线运送弹药、粮秣和冬装的辎重部队。

这支辎重部队大约120-150名日军,有九三式辎重马车42辆,拉车的挽马和驮着装备的驭马70匹,还有一支小队长高桥义夫率领的人数不到1个小队的护卫队,其中有一名临时加入的中佐,即是第5师团司令部参谋桥本顺正中佐。

战斗结果,这个辎重队几乎被李天佑团全歼,桥本顺正中佐被击毙。

3、第三战场的第三支日军

大约12点时,乔沟内的战斗基本结束,杨得志685团在追击汽车中队残敌的时候,遇到了一股新的日军。

这股日军,就是第21旅团第3大队麾下4个不完整的中队,他们是第9中队(缺1个小队),第10中队(缺1个小队),第11中队(缺2个小队)和第12中队,总人数在700人左右。

三、与日军野战部队的战斗

平型关伏击战打到11点时,在平型关的日军第21旅团第21联队长栗板原秀大佐得到汽车队中埋伏的消息,立刻调集第3大队下属的4个中队前往乔沟救援。

日军4个中队隶属于精锐的第5师团战斗部队,战斗经验丰富,他们并不沿着汽车道走关沟进入乔沟进行救援,而是走沟上的山岗,他们在关沟北侧,距离关沟约1公里一条平行线上展开,这条平行线就是东泡池到辛庄,再由辛庄到小寨村沿线,总长约6公里多,主力分布在东跑池和辛庄之间不到1公里的战线上。

4中队日军的目的,不仅是要营救中埋伏的汽车兵,更要围歼八路军。

真是无巧不成书,除8辆突出伏击圈的汽车沿着土沟返回日军据点,其余残兵脱离土沟向北侧山岗突围,正好遇到了来援的日军。

梁兴初营的尖兵排乘胜追击,他们追得兴起,完全没有提防会在东跑池村中埋伏。

机枪声一向,梁兴初和杨得志同时意识到他们遇到了真正的日军野战部队。梁兴初立刻将4个连在山岗上展开,并组织机枪对东跑池日军进行压制,掩护尖刀排回撤,但他们又遭到了来自辛庄方向日军的机枪射击。

伴随着机枪的射击声,日军开始了反冲击,他们在机枪和掷弹筒支援下从东跑池和辛庄两个方向向梁兴初营夹击,试图围歼梁兴初营。

梁兴初营相对日军在火力上不占优,但是他们毫不退缩,奋勇抵抗,只是日军冲击很快,他们枪法精准,掷弹筒就如小型迫击炮。在日军的火力下梁兴初营不断有人倒下,形势非常危急。

关键时刻杨得志带着1营和2营赶到了。根据眼前日军的情况,杨得志作出了部署,他命令2营先占领关沟以北的山岗,从那里向东跑池进攻,命令1营和3营的一部分别从两个方向向辛庄日军进攻,3营另一部担任预备队。

杨得志团的反冲击将日军压了下去。

正当杨得志团和日军进入相持时,又有日军从东北方向的小寨村向南运动,试图迂回包抄八路军侧后,结果被李天佑团挡住。

115师官兵们和日军一直厮杀到晚上9点,他们夺取了东跑池南北的高地,又完全占领了辛庄,已经有了向小寨村的日军做最后一击的决心,但由于日军顽强抵抗,115师一直战到26日凌晨都无法解决战斗,又得到灵丘日军援军大举出动的消息,115师遂主动撤出战斗。

战后,根据日方的战报,4个中队的死伤人数约为98人。

四、事件评价

严格说来,平型关大捷其实是八路军115师的343旅对三支日军的战斗,其中全歼了从灵丘到平型关的日军辎重部队,重创了从平型关到灵丘的两个汽车队中队,对日军的4个中队则打成了相持,还击毙了两名日军中佐。

平型关一战对八路军后来的战略之所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场战斗堪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八路军和日军的运输队,辎重队和野战部队三个不同兵种交战,较多地认识了日军的装备,后勤,火力以及战斗素质。

战后八路军对日军有了正负两个方面的评价。

日军的优势是善于利用地形,作战意志坚决,行动肃静秘密,射击精确,善于配置火力,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如侦查警戒不强,不爱做工事,攻击精神不旺盛,白刃战也并不强,尤其害怕手榴弹,在山地战中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这样一个虽小却全面的战斗中,日军的伤亡情况一直是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而各种资料中日军的伤亡数字也出现了1千,3千甚至1万等众多说法,几经反复后,大多数人认为日军被歼灭了1千,这个数字也被很多回忆录采用,但其实不然。

最近几年,经过中日双方,包括旅日学者收集的众多史料证实,115师歼灭的日军人数约在400;115师自身的伤亡也在400多人,其中685团有准确的伤亡数字,伤153人,亡53人。林彪和聂荣臻向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司令的报告中明确说明,此战八路军伤亡300-400人,负伤副团长2名,营长2名。(有当时八路军卫生部医务人员回忆,送延安的重伤员就有500名,但这个说法是孤证,因此不作为证据。)

关于战斗中的缴获,各种资料各说不一,具业界权威的杨奎松老师研究,此战缴获日军100余支步枪,10挺左右轻机枪,1门九二步兵炮,2千发子弹,摧毁约70辆汽车和70辆马车,缴获服装和粮食若干。

上一篇: 什么是二次元(什么是二次元文化)
下一篇: 龙东强(龙东强和晓萌试探是哪一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