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人物都具有多面性!像是宋朝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唤做范仲淹,我们认识他,就是从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段名句开始的。其实他也不简单,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位文章写得超好的知识分子,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其实这些个评价还得加个头衔,那就是范仲淹就还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
当时北宋是外患严重,西北的党项族和宋朝连年发生战争,等到了族的首领李元昊掌权时,他就是不甘心臣服于大宋王朝了,而是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起兵造反称帝。宋王朝气势汹汹,派重兵围剿,结果三川口之战被西夏军重重包围,死伤惨重!
三川口地形图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好水川之战,遇元昊的西夏军队主力伏击,任福等大将战死,几乎全军覆灭。定川寨之战,宋军再次大败,葛怀敏等15员将领战死,宋军九千余人近全军覆灭!
那面对北宋军事上的接连失利,延州就是今天的陕西延安一带,党项人的步步进逼,当时范仲淹就自告奋勇毛遂自荐要去守边。宋仁宗当时也是无将可派他为户部郎中兼职延州知州。
一直以来宋代带兵有个制度非常不合理,它是按官阶高低决定带兵之多少,如总管领兵一万,钤辖,也就是宋代武官了,是领兵五千,都监领兵三千,敌人来犯的时候,好奇怪的,他们不是协同作战,而是官小的先带兵迎敌,然后之后按官阶一个个再往前上,至于迎敌的将官是否胜任,那是不管的。
好水川之战地形图
所以范仲淹就直说这是个操蛋的规定,选择迎敌的将领不考虑他们的本事,只按官职大小排定出兵的先后。怎么能不打败仗?等到他到任以后将州兵集中起来,共得一万八千人,再一分为六,每位将领带兵三千加以训练等敌来犯的时候则根据进犯之敌的多少,再派兵迎敌,这个措施非常奏效,所以敌人的进攻统统失败了。
搞的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是一点脾气没有,等到第二年正月,也就是1041年,皇帝他又开始瞎指挥了,下诏硬是要范仲淹要主动出击不可灭自己威风,可是范仲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没听,而是根据研究的当时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正确的应对之策。
他给皇帝说正月是十分寒冷的时候,大雪茫茫,此刻出兵,当我们的军队难以隐蔽,容易暴露,等到春暖之时,这个时候敌人马瘦人饥,我们出兵,很容易取胜。他进一步献策说鄜州就是今天陕西的富县,延州靠近西夏是羌人的必由之路,当时一个少数民族了,希望咱们能够暂时按兵不动,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对之招抚了。
范仲淹
如果现在贸然出兵,已和羌人建立的交往可能会断绝,那么这一地方的安定就会遥遥无期了。宋仁宗最后听取了他的建议,果然当地羌、汉各族百姓都安定下来,西夏再也不敢进犯了。从这可以看出范仲淹是非常有谋略的,不光这些,他统领军队也是号令明白,赏罚分明,爱抚士卒深得将士爱戴。
李元昊画像
每逢边境有景,他就是身先士卒,领兵遇敌,皇上觉得干得好,赏赐黄金白银什么的,范仲淹都是把这笔钱主动分给了随他出征的将士,所以在历史上,范仲淹与另一位北宋著名的军事家韩琦并称韩范。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