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沿海地区的不少百远离故土成了华侨,等到了康熙时期,国家已是盛世,因此不少人就想重新回到祖国。然而他们却没有想到,走时容易回来可就难了。
事实上从明嘉靖以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就有不少人到国外谋生,主要集聚地为南亚各国。明代对于华侨的管理比较宽容,只要愿意回来随时都可以落籍成为大明的子民。
清统治者对待华侨完全是另一个态度,这些华侨被认为是“王朝的弃民”。如康熙统一台湾前期,曾颁布了禁海令,所有的沿海居民一律要内迁,严令禁止百姓踏出国门。后来康熙统一台湾后,专门下了一道谕旨,要求南亚各国将中国籍百姓一律斩首。
红溪惨案(1740年10月09日红溪惨案)
康熙对待华侨的态度是十分不友好的,华侨一旦回国,就会面临官府的严厉处罚,最轻的也要没收家产。康熙五十六年,政策有所松动,但也规定出洋之人限三年回国,因此这个时期有很多华侨割舍国外的产业纷纷归国。
雍正时期政策又开始收紧,雍正五年的时候,雍正帝恢复了福建一省的海洋贸易,但仍不同意华侨归国落籍,理由是:在外已久,忽复内返,踪迹莫可端倪,倘有与外夷勾连,影响国家稳定。
乾隆时期大清国力鼎盛,威信远播海外,很多华侨想回国发展。但乾隆皇帝依然延续了康熙、雍正的基本国策,仍然将华侨视为王朝弃民。这种歧视华侨以及种种的限制,很多华侨就是想回国也没有可能。
乾隆五年,印尼发生了一次内乱,荷兰殖民者认为过多的华侨涌入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因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决定对所有华人拘留审查,这引起了华人的反抗。然而华人的这次反抗,引起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惨案。
乾隆五年八月十九日,荷兰殖民者当局派出大量的警察突袭华人的居住区,杀害了二万多华人,鲜血染红了城外的红溪水,史称“红溪惨案”。印尼的华人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们唯一的出路便是回国了。
华人将在印尼受到迫害的消息传回了国内,然而乾隆的态度极为冷漠,他对大臣说:“天朝之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因为在乾隆看来,南洋是化外之地,身为泱泱大国的子民却不珍惜文明之邦,竟然背弃祖宗、君父,这就是所谓的不忠不孝。乾隆站在了儒家伦理的角度,极力贬低海外的华人。
假如乾隆予以干涉,那么荷兰殖民者应该不会不予理睬,因为这个时期的大清国最为强盛,荷兰在中国澳门同样也有利益。但乾隆毕竟还是选择了沉默,所以印尼的华人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朝廷不同意收留,不少华人还是偷偷地跑了回来。一个名叫陈怡老的华侨幸运地逃过了这次大屠杀,他带着家口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福建家乡。
陈怡老刚刚踏上中国的国土,就被当地的官府拘押,福建巡抚认为陈怡老远在海外十余年,这次回来不知意欲何为,因此他不敢擅自做主特意上了一道折子请示乾隆皇帝。
一个小小的华人回国竟然惊动了乾隆皇帝,这很是出人意料。乾隆对刑部作出了重要指示,将陈怡老一家严厉惩办,家产入官陈怡老本人被发边远充军,他的家人又被重新遣返印尼。而且陈怡老搭乘的货船船主也受到了牵连,被杖刑枷号示众。
陈怡老回国的遭遇传到了南洋各国后,影响十分恶劣,也断了诸多华侨回国的念头,尤其是那些稍有身家的,更是对回国望而却步。
可即便乾隆设置了种种限制,也还是难断华侨对故国的思念。陈怡老之后,还有许多华侨试图回国,结果他们又成了第二、第三乃至第一百个陈怡老,结局都是相同的,财产入官一律发配边疆做苦役。
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总体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认为海外的华侨不利于自己的统治,这是受到了明代晚期倭寇盛行,以及台湾郑氏反清势力扰乱海疆之后而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严格限制民人出境。
华人得以顺利回国则是道光以后的事情了,当时中国的国门被打开,统治者的思想也趋于开放,到了光绪时期已经开放海禁。清朝也最终废除了自康熙以来推行的各条出海、入境禁令,所有华侨皆可归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