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南华寺六祖真身(韶关南华寺六祖真身)

南华寺六祖真身(韶关南华寺六祖真身)

南华寺六祖真身(韶关南华寺六祖真身)子曰:爱人,人即是爱。南华寺六祖真身(韶关南华寺六祖真身)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孝”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爱人首先爱父母,爱父母就是孝。孝道文化流传千年,人们普遍认为分为两个方面:养老和送终。儿女成家立业后主动为父母养老,待父母百年之后为其举行丧葬活动,即为送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丧葬活动都要贯穿一个“孝”字。传统葬礼按照传承千年的丧葬文化,在父母去世后,子女需举行丧葬礼仪,将死者掩埋

子曰:爱人,人即是爱。

南华寺六祖真身(韶关南华寺六祖真身)

南华寺六祖真身(韶关南华寺六祖真身)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孝”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爱人首先爱父母,爱父母就是孝。孝道文化流传千年,人们普遍认为分为两个方面:养老和送终。儿女成家立业后主动为父母养老,待父母百年之后为其举行丧葬活动,即为送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丧葬活动都要贯穿一个“孝”字。

传统葬礼

按照传承千年的丧葬文化,在父母去世后,子女需举行丧葬礼仪,将死者掩埋,让死者入土为安,然后守孝三年,期间不参加任何婚娶、吉庆活动。时至今日,尽管大部分地区推行火葬,但土葬这一形式仍得以保留。然后除了火葬、土葬这些传统丧葬方式外,还有一种丧葬方式让人震惊,那就是“缸葬”。

在江西上饶,一个小伙子在父亲死后,不按常理进行土葬,不顾村民反对,将父亲葬入缸中,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制成了“木乃伊”,还供奉在家中,令外人不敢靠近。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他却“反潮流”,将父亲的尸身密封在缸中,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

1925年10月,一名男婴在江西上饶一个普通农村呱呱坠地,父母给他起名林观荣。林观荣虽然出身农民家庭,但父母对他十分照顾,把年幼的他送到学堂读书,培养出了他乐于助人、待人宽厚的好品质。

林观荣居住的村子虽然普通,但正处于宗教名山灵山脚下,山上有天心寺、白云寺等众多寺庙,佛学气氛浓厚,林家人也深受影响。

林观荣虽然身逢乱世,赶上军阀混战,日本人入侵,但由于村子偏僻,山上的和尚大多在庙中避世,因此并没有什么影响。

林观荣信奉佛学,认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某一天,林家做了荤菜,林观荣闻了一下,身体就感觉极不舒服,一口吃下去,当场就吐了出来。从那天起,林观荣开始信仰佛教,家里特意给他单独准备了一口锅,给他做饭。后来,林观荣干脆不在家里吃饭,带着粮食,到山上的庙里和僧人们一起吃饭。

石阶

随着他去寺庙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他发现每次上山都需要走两公里的山路,崎岖不平,遇到下雨更加难走。于是,林观荣说动父亲,计划给僧人们修一条下山的石板路,方便僧人们出行。

那个时代的农村十分贫穷,村民们都不愿耗费精力为僧人们修路,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林观荣就和父亲一起,每次上山时带一块青石板,一级一级地铺台阶,硬是在数年的时间里铺成了两千级的台阶,堪称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一转眼林观荣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按照他的想法,他也想和山上的僧人一样,不近女色,终生不娶。然而同样信奉佛教的父亲罕见发了火:“信教归信教,你绝不能让我们林家断了香火!”

在父亲的要求下,林观荣只好娶了同村的一个姑娘,婚后第二年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林上水”,取上善若水之意。

林上水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林观荣已是七旬高龄,由于常年的劳作,他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于是把儿子林上水叫到床前,告诉他,待自己“圆寂”之后,遗体不能土葬,更不能火葬,要举行“缸葬”,若一千天之后尸身不腐,就塑成金身,留下一具全身舍利,成为“肉身菩萨”。

林上水受父亲影响,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懂得佛法和典故,他了解“缸葬”这一丧葬仪式。“缸葬”分为三个步骤,即坐缸、封缸和开缸。根据这个步骤,首先要把死者安葬在缸内,然后采用防腐措施封缸,等时间一到,就开缸取出尸身,如果不腐,就塑成金身,成为“肉身菩萨”。

所谓“肉身菩萨”,是佛教特有的一种丧葬仪式。在佛教中,以凡人之躯修至菩萨阶位者,圆寂之后可得全身舍利,位于广东南华寺的六祖慧能大师的肉身,就是记录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肉身菩萨。

六祖慧能

按理说,成就肉身菩萨只有得道高僧才有资格完成,一般的僧人在仪式进行时都只能驻足观看,更何况林观荣这样的“编外人员”。因此,林上水并没有把父亲的嘱托当回事,毕竟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入土为安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敬。但林观荣临终前的一个举动,却让林上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2000年,75岁的林观荣患上脑血栓,被送到医院治疗后,连续二十多天病情没有好转,医院为此下了病危通知书。

然而到3月9日这一天,卧病在床的林观荣突然清醒过来,从住院到治疗,二十多天没有开口说话的他突然说道:“上水,我不行了,你要做好给我‘坐缸’的准备啊。”

林上水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父亲十多年挂在嘴边的“坐缸”绝非戏言。直到父亲临终前,他仍对“坐缸”一事念念不忘,林上水被触动,于是决定按照父亲的遗嘱去做。

缸葬

在父亲的嘱托下,林上水开始和姐夫一起四处寻找合适的陶缸。一开始,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林观荣身材高大,村里根本没有大小合适的陶缸。后来,林上水听说镇上的一户人家,家里的那口缸又大质量又好,于是他登门拜访,花大价钱从老乡手里买下了陶缸。然后,他又找来一口稍小的陶缸,扣在一起的话,正好可以密封父亲的遗体。

准备好一切后,林上水把这个喜讯告诉了父亲。林观荣很满意,在第三天闭上了眼睛。林观荣病逝后,一场特殊的葬礼在村里举行。林上水请来了一个木匠,开始准备“坐缸”仪式。消息传出后,立刻在村里引起轰动,毕竟在村民们看来,土葬才是最传统的安葬方式,林上水却执意“缸葬”,多少有点“大逆不道”,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

缸葬

在村民的围观下,林上水开始举行“坐缸”仪式。他用准备好的石灰,在父亲遗体上反复涂抹,然后和工人合力把父亲的遗体放入缸内,放在提前放置好的凳子上。做好这些后,他将用黄纸包裹的石灰粉放入缸中,又找来上好的木炭,把缸里塞得满满当当。

填好大缸后,林上水又拿出小缸,扣在大缸上面,为了防腐,他又把透风的地方用桐油、糯米浆子把陶缸封得严严实实。坐缸、封缸仪式结束后,林上水和工人抬起装着父亲遗体的陶缸,放在离自家不远处搭建好的房子里,又把房子封死,等待1000天以后开缸。

供奉在林家的真身像

转眼间三年半时间过去了,到了开缸的日子,忧心忡忡的林上水打开了被密封的房门。他特别担心,如果打开陶缸看到的是一堆腐烂的白骨,那父亲的临终愿望就成了泡影。令林上水欣喜的是,当他打开陶缸后,发现缸内的东西完好如初,父亲的遗体没有丝毫腐烂和被破坏的痕迹,除了臀部有些僵硬脱水外,完全像个木乃伊一般。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肉身菩萨”?林上水大喜过望,认为一定是父亲的虔诚信仰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感动了佛祖,让父亲得以位居“高僧”之列,成就全身舍利。

于是,林上水开始进行最后一个步骤——塑造金身。他请来了工匠,在父亲的“不腐之身”上抹上石膏,对遗体进行二次防腐。,随后,他又给父亲的遗体穿上衣服,供奉在自家阁楼的二楼。为了防盗,他又用樟木做了一个等身像,也供奉在二楼。

从那天起,林家多了一尊“金身像”,林家人每天都会为真身像擦拭灰尘,然后摆上祭品供奉,从不间断。

林上水(左)

林家父子终于如愿以偿,但周围的邻居听到这件事却胆颤惊心,纷纷表示难以接受。

当地的村民认为,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虽然林观荣有遗愿在先,但林上水用石膏将父亲的遗体糊起来,实在有些大逆不道。而且这样一尊“真身像”摆在家中,外人根本不敢登门拜访,时间一长,大家都不愿和林家人打交道。

但林上水也有自己的苦衷,林家一家人信仰佛教,“缸葬”、塑“肉身像”是佛教特有的丧葬方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缸葬比土葬花费更高,除了各种材料费,还有不菲的人工费。此外,为了让父亲的遗体保持不腐,后续他还要承担一系列“保养”费用,现在都有些吃不消了。

林上水开缸

事情曝光后,记者特意联系到当地民政部门,向工作人员寻求答案。工作人员表示,信仰不同,选择不同,“缸葬”是林家人自己的选择,不能以简单的对错来区分,他们无法干涉。但工作人员也表示,近年来,我国提倡节俭办丧事,林家人的做法明显不符合相关要求,更不能提倡。

更多的人担心,摆在林家的石膏真人像,不可能永远摆放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土葬、火葬,到时候林家人应该作何选择?

上一篇: 庚子之乱(庚子之乱是指哪件事)
下一篇: 佐久间象山(佐久间象山认为海防最重要的是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