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年,王建被拥立为王,之后,王建相继吞灭新罗、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建立了高丽王朝,史称王氏高丽,定都开京(今朝鲜开城),但其国土仅覆盖朝鲜半岛中南部。
唐明皇赐名(唐明皇赐名文言文翻译)
1392年,李成桂废掉高丽恭让王,高丽王朝覆灭,而李成桂则臣服于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以“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因此,被明朝赐名为朝鲜,这就是李氏朝鲜王朝的由来。
李成桂
综上,高丽王朝(918—1392),大致与南、北宋(960-1279)同时,但其与中国的渊源远不止于此,据学者们考证,高丽王朝的开创者王建很可能是一位来自于淮河流域的汉人。
当然,这一说法绝非像韩国人一样,喜欢信口开河,将一切据为己有,而是有着充分的证据的。
《三国史记》是记载古代朝鲜半岛历史的重要典籍,但是,其史料来源却大都出自中国史。
据载,最早在朝鲜半岛建立政权的,主要有两位:一个是朱蒙,另一个是箕子,他们来自中国中原地区,所以,秦、汉时期,都将朝鲜半岛,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郡县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中央王朝纷争不断,朝鲜半岛开始出现地方政权——新罗王朝,后来,唐朝建立,新罗臣服于大唐王朝,而唐朝还为此和试图侵略朝鲜半岛的日本人打赢了中、日历史上的第一场海战——“白江之战”,但当时新罗王朝的统治区域始终限于大同江以南地区,大致在今天的平壤一线以南,直到王氏高丽,取代了新罗,其势力范围才逐步推进到鸭绿江一带。
新罗女王
或许,受武则天称帝的启发,同一时期的前后,新罗王朝也曾经出现过三位女王,而日本则出现了六位女王,直到新罗王朝末期,则被真圣女王统治,此时,正赶上中国的唐末、五代时期,后来,新罗王朝王室族人弓裔叛乱,给王建创造了机会。
起初,王建只是弓裔麾下的一位将军,大概也像中原王朝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样,后来的王建也被部下拥立为王,随即击杀弓裔,并取而代之,最后,王建逐渐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王建何以要将自己建立的王朝取名为高丽呢?这一点,或许是想延续此前被大唐王朝灭掉的高句丽故国有关,但高句丽其实只是中国东北地区出现过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后来的高丽毫无关系。
唐朝灭掉高句丽之后,为防止其复国,将其臣民大部分都迁徙到中原地区,而王建原本也是一位来自中国中原地区的汉人,而证据就保留在朝鲜最权威的正史《高丽史·太祖本纪》中。
《高丽史》是代高丽而起的李氏朝鲜王朝的官修史书,由李氏朝鲜的知名士大夫郑麟趾奉命主持编写的,其最终成书于李朝文宗元年,是朝鲜王朝最权威的官方正史。其中,记载了五代时期中原王朝后唐明宗李嗣源册封王建为“权知高丽国事”的诏书——
后唐将高丽称为“边城”,显然是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场上,而将王建与来自中国的朱蒙、箕子并称,且使用了“踵”、“履”这样的字眼,意思是王建和来自中国的朱蒙和箕子一样,“为彼君长”,这些表达都暗含了王建是中国人的有效信息。
不仅如此,在册封王建为高丽国王的另一诏书中,还有更为详尽的信息——
其中,“长淮茂族”,将王建的家世一语道破,一言以蔽之,这一诏书明确了王建出自“长淮”望族的事实,而“涨海雄蕃”一句,则进一步解释王建是从中原地区渡海到达的朝鲜半岛,并且能称雄此地。
可是,他是从哪里跨海而来呢?诏书中所说的“长淮”究竟是哪里?很显然,“长淮”是一借指,而这一借指本身就是中原地区众所周知的习惯性用法,据史长乐先生进一步考证,这一说法从未出现在朝鲜半岛的有关文献中,而只能出自中原地区,且具体指代中国淮河流域。
其实,早在上述诏书出炉之前,唐朝诗人王维就在《送方城韦明府》留下“高岛长淮水,平芜故郢城”的诗句,其中,清楚地使用了“长淮”一词,而清人赵殿成对此进一步笺注,“《元和郡县志》山南道唐州有方城县。”大概位于今天河南、湖北交界处的唐河县附近。
张孝祥
无独有偶,南宋词人张孝祥也有“长淮望断”的词句,由此可见,“长淮”借指淮河流域,是中原地区由来已久的说法,因此,王氏高丽的开创者王建的祖上,很可能就来自这一地区。
上述诏书的结尾的“鹊巢”一词,出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即成语“鸠占鹊巢”的来源,同样点名了王建对于朝鲜半岛而言,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来户”,这与他就来自中国江淮地区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
继五代后唐之后,北宋太宗皇帝册封高丽成宗时的诏书中,有“常安百济之民,永茂长淮之族”之语,同样延续了高丽王室来自“长淮”的事实,唐庄宗与宋太宗的两朝皇帝的诏书前后呼应,言之凿凿,使得王建出自长淮的事实确凿无疑。
当然,为便于统治异域臣民,王建及其后人刻意隐瞒了自己来自中原地区的事实,以致于《高丽史》之于王建的父祖、家世的记载均语焉不详,这显然有悖于历代君主封赠祖宗的昭穆传统,不仅如此,终王建之世,高丽始终不立宗庙,这一有违常理的做法,似乎正是上述猜测的有力旁证。
此外,《高丽史》的编纂者郑麟趾还在《高丽史·高丽世系》中摘录了一段有关王建家世的传说,甚至将王建的生父认作是偶然微服至此的唐明皇之子唐肃宗,而其母亲偶获侍寝,从而,生王建。
不仅如此,据《高丽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王建称王的第二年,“九月癸未,吴越国文士酋彦规来投。”吴越国是唐末五代时崛起于淮河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为钱镠所创,这位穿越当时的敌对国家跑来高丽投靠王建的,很可能便是王建老家的穷亲戚之类。这也间接透露出王建与淮河地区的某些关联。
或许因为高丽王室出自淮河地区,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样来自大致同一地区,因此,明朝初年,洪武帝在《皇明祖训》中将高丽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
与此相对照的是,安南(即后来的越南)与高丽一样,同为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国家,但洪武帝之子明成祖却派大军征讨安南,当然,明朝对于安南、高丽之间的态度差异,或许有其他原因,因本人对明史涉猎不多,不敢置喙,但高丽王室出自中原汉族,或许是其中隐含的一个理由。
或许因为这一渊源,高丽王朝末期更是袭用“大明衣冠”,而且高丽人将接受“大明衣冠”的历史意义抬高为“追复祖宗之盛”的高度,以此来表示对“中华文明”的坚守和传承。
对此,《高丽史·舆服制》有明确记载,“大明高皇帝赐恭愍王冕服,王妃、群臣皆有赐,自是衣冠文物焕然复新,彬彬乎古矣。”后来,高丽昌王在位时,大臣赵浚在给昌王的奏疏中写道,“祖宗衣冠礼乐,悉尊唐制。……我玄陵(即恭愍王陵号,代指恭愍王)……追复祖宗之盛。”(《赵浚·陈时务疏》)
对于高丽袭用“大明衣冠”,高丽著名诗人元天锡如此形容,“着新革旧何其速,外国人为中国人。”(《元天锡·是月朝廷奉大明圣旨改制衣服,自一品至于庶官、庶民,各有科等,作四绝句以记之》)
这一点,也可以用来终止另一场纷纷扬扬的“汉服”与“韩服”之争,毕竟,汉服是韩服的“祖宗”,这可是他们的先人亲口说的。当然,高丽王朝也投桃报李,比如其“慕华”、“事大”思想,甚至以“小中华”自居。
在经历蒙元之后,高丽终于有幸可以和明朝建交时,高丽名臣甚至李樯激动地赋诗一首,回忆高丽与宋朝交往时的一段“高光时刻”,“国家遭遇宋文明,礼乐交修醉太平。……万古难磨忠义在,小中华馆岂虚名?”(《李樯·怀古》)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沈酿川
参考文献:
《唐明宗披露了高丽太祖王建的族籍》(史长乐)
《王氏高丽非高句丽之旧》(杨保隆)
《小议新罗女王》(王玉洁)
《王建为何定国号为高丽》
《高丽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