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
花木兰哪里人呢(花木兰哪里人百度百科)
在我们了解圣女贞德英勇事迹的同时,我们也要先了解一下“英法百年战争”。这个英法百年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呢?
在九世纪末,当时统治着法兰克,也就是如今的法国前身的加洛林帝国,在数十年的风雨缥缈中终究还是走向了灭亡。这个曾经辉煌一时,在欧洲曾是巨人一般存在的大帝国,在大帝查理曼去世后,四分五裂,陷入内战。
查理曼大帝
后来在旧帝国境内几个比较大的割据势力统冶者,一起签订了《凡尔登条约》,这也正式标志着加洛林王朝的覆灭。根据《凡尔登和约》,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其国王洛泰尔一世承袭神圣罗马皇帝称号。大体奠定了德意志第一帝国、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三国的雏形。
凡尔登条约签订后,其中的西法兰克王国由加洛林家族的一支统冶。在公元987年,加洛林家族的路易五世,死后无嗣,那怎么办呢?国王死了没有后代,总不能群龙无首吧?所以当时西法兰克国的部分大贵族玩起了选举这一套。这些大贵族聚在一起开会推举法兰西公爵休.加佩继承王位,开始了加佩王朝。西法兰克后来也渐称法兰西。
在加佩王朝早期,法国分裂依旧。国王的实际统治区域以法兰西岛为中心,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仅占当时法国总面积的1/15。除了一般大贵族领地外,英国国王也在法国大陆拥有大量土地。出现这种怪现象,有它的历史原因。
在5世纪中叶起,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等晋15族入侵不列颠岛,在此建立了一些封建国家。到10世纪,在反抗维京人的入侵中,各国走向统一,英国建立。但在公元1066年,英国国王爱德华无嗣而死,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渡海征服了英国。并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他既是英国国王,又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在他儿子,也就是亨利一世国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的外孙,法国安茹伯爵亨利取得英国王位,建立安茹王朝,他也被称为亨利二世。这个亨利二世也是一个精明的国王,他不仅在英国进行行政司法改革,强化了王权。他通过继承和联姻在法国拥有较法国王室领地大6倍的大量领地。因为他在法国拥有领地,所以名义上他又是法国国王的封臣。
英王亨利二世
当时的法国国王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要除掉他,终于逮到一个机会,他成功地煽动了亨利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儿子背叛他,并最终打败了他,心怀不甘的亨利二世在众叛亲离下含愤离世。他的儿子约翰则继承了他的位置。但是法王腓力二世依旧放不下心来,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他必须要彻底消除安茹王朝的威胁。于是他跟法国的一位贵族一起串通起来,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也就是诬陷约翰霸占了这个贵族的妻子,想要召英王约翰来法国受审。
这个约翰当然也不是傻子,他果断拒绝前往。腓力二世于是以此为借口,宣布剥夺约翰在法国的全部领地,并且出兵攻占的诺曼底,此后又攻下了安茹,曼恩,跟都兰等地。从而使约翰在法国的领地,只剩下法国南部不大的加斯科尼地区。这种行为已经严重伤害到了约翰的利益。
当时正值血气方刚的约翰岂能忍受如此屈辱?被别人剥夺的领地,难道不反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于是派遣使者联合神圣罗马帝国以及一些诸侯一起联合进攻法王腓力二世。于是,两军在安茹附近大打出手,但是约翰或许不是打仗的这块料,很快的,约翰所部及盟军就被法军打败了,而且可以说是惨败,并且一溃千里,还被人家追着打,一直打到伦敦,最后连伦敦也守不住,致使约翰收复他在法国的领地的最后希望也破灭。经此一役,腓力二世将王室领地扩大了三倍,但法国南部的加斯科尼地区仍在英国人手中,领土纠纷并未得到解决。
但在一百多年后,在英法领土之争积怨未消的同时,双方又开始争夺佛兰德尔,福兰德尔地区城市林立,十分富庶,城市纺织业依靠英国提供羊毛。因此这片地区的民众比较亲近英国,但是统治这片地区的佛兰德尔伯爵却又是法王的附庸,在1337年,佛兰德尔民众发动了起义,赶走了听命于法王的佛兰德尔伯爵。时任法国国王腓力六世震怒,血腥镇压了起义,控制了佛兰德尔。英王爱德华三世于是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尔各城失去英国的原料供应,就归顺的法王。上述种种原因,导致英法之间爆发了持续116年的战争,史称“英法百年战争”。
中世纪的英,法两国旗帜
在公元1337年,时任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派舰队占领了法国的加桑德岛,揭开了百年战争的序幕。法国同样也不甘示弱,他们联合比利牛斯半岛上的卡斯提王国(西班牙的前身),组成联合舰队,准备入侵英国。但在1340年,卡斯提法国联合舰队在埃克吕兹港被英国击溃,使英国人控制了英吉利海峡。
在控制了英吉利海峡之后,信心爆棚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则来那个御驾亲征,他率领了一支由一千艘船只组成的大船队,船队中包括军舰,商船,渔船,等民用船只,总兵力大约有1.5万到1.8万人左右,浩浩荡荡地驶向法兰西。超过一万多人的规模军队出征,不仅在当时的欧洲也是比较罕见的,而且更是打破了当时英军出征的历史纪录,因为英国以往每次远征兵力基本也就只有几千人左右。其中这些官兵中有大约1.2万人是专业的长弓手,骑士和长矛手。对于英国军队来说,这已经是规模空前的庞大豪华阵容,不像以前那样,不仅出征人少,而且半数以上都是缺乏战斗力的劳工或者动员兵。
这一次与以往不同,很多贵族和雇佣军们见到爱德华三世接连不断在法国取得胜利之后,也想要去分一杯羹,就这样用最低的资金,组建起来一支庞大的专业军队,可见英王对此次远征的重视程度。
英国人都要打到家门口了,法国人当然也没有闲着,法王腓力六世又是不愧是收集情报的能手,他一早就从眼线手里得到了爱德华三世的大概行动情报,并积极的做着准备。首先腓力六世召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总兵力大约达到了3万人之众,其中大约有1.2万名装备精良的法兰西骑士,还有大约6000名弓弩手,其余士兵均为长矛手,可以说数量上超越了英王爱德华的军队。尤其是骑兵,他给予了很大的期望,腓力六世认为自家的骑兵乃是欧洲精锐,个个是个骁勇善战之士,有这些精锐骑士何俱爱德华这不知死活莽夫?
骑兵战力方面,说实话,法军对于英军来说,可以说是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因为当时在欧洲,英军的骑兵确实不强,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的,因为首先在盔甲方面,英军骑兵与法军骑兵相比,确实没有可比性,就单单比盔甲吧,人家法国骑兵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板甲。
而英军呢,骑兵绝大多数装备的都是粗制滥造的轻甲,烂到什么程度呢?在棉麻战袍上或者皮甲外面镶嵌一些薄薄的夹片,披在身上,ok了,上战场,开启猪突冲锋!搞笑不?英王爱德华三世他能够拿到出来亮相一下的,装备板甲的骑兵,也只有他手底下的两百名精锐近卫军战士。况且他的远征军所,骑兵也不多。
就在腓力六世踌躇满志,准备集结军队与爱德华决一死战的时候,前线传来噩耗,爱德华的军队在登陆后先发制人,袭击了卡昂,这座拥有3000多人口的重镇,本身就没有多少驻军,哪里经得起这群如狼似虎的英军进攻?在抵抗了短短几天之后就沦陷了,英军在城中开启“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几乎杀光了所有平民,还顺手绑走了城中的60名骑士和300多名贵族。
“这简直就是法兰西的耻辱!”法王腓力六世大怒,但是随后他又冷静下来,他下令轻骑兵赶在英军前面将英军行军路线上的所有桥梁烧毁,以这样的方式来迫使英军进行长途跋涉来到目的地,他认为这样他就可以以逸待劳,解决这群入侵法国的愚蠢又可恶的英国军队,为他的子民们以及死去的将士们报仇,一雪前耻。
到英王爱德华可没有腓力六世想的那么愚蠢,他很清楚,法军这样摧毁桥梁,不仅仅会使英军士气低落,而且英军在找其他路段的同时,也会加快兵粮的消耗,一旦兵耗尽,那他和他手下的数万军队(实际上此时腓力六世的军队已经增加到了4万人之众,他还雇佣了足足6千名热那亚和意大利来的雇佣兵,在数量上是绝对不虚英军的),则将死无葬身之地。
为了打破这不利的局面,他命令英军在克雷斯附近的一处山林上安营扎寨,这里是一处绝佳的决战地,英军占领的山丘右侧有一条河,而左侧则是茂密的克雷西森林,山丘正面的视野很开阔,足以观察到法军的动向。就算打不过法军还可以让部队退入森林中遁走,而法军骑兵则无法在森林中发挥威力,简直就是绝佳的防守地形。于是爱德华命令列阵,第一阵由他的儿子带领4000名士兵组成,第二阵由800名全副武装的重步兵组成,由爱德华国王亲自带领。长弓手则被部署在两翼,还有一部分长弓手隐藏在森林里,准备伏击法军。
果然,英军刚刚列阵完毕,法军就抵达了战场。腓力六世首先派出了弓箭手,他打算先用一轮火力投射削弱英军,然后让骑士们冲上山丘扫荡溃散的英军。可是法军弓弩手和热那亚弓箭手的射程完全够不到英军,他们只能冒险进入英军射程,力求推进到有效射程内再开火。英格兰长弓手哪里会让他们的计划得逞,对着行进的法军与热那亚弓弩手就是一顿射击,铺天盖地的箭雨顷刻间击溃了法军和热那亚弓弩手,士气崩溃的他们慌不择路地向后逃窜。而此时在后面压阵的法兰西骑士们突然发动了冲锋,原来是高傲的骑士们看到弓弩手败下阵来一哄而散以后决定给这些懦夫们一个教训,然后再冲上山丘消灭英军。
结果就发生了戏剧性的悲惨一幕,法军骑士纵马与法军弓弩手以及雇佣兵们战成一团,而英格兰弓弩手们也不忘了对自相残杀的法军实施火力压制,爱德华还下令将自己珍藏的3门风琴炮也推了出来,对着混乱的法军连续开火。还是腓力六世亲自带领本阵骑兵才重整了混乱的法军部队,而后法军才恢复了正常的攻势。
可惜的是法军此时已经精疲力尽了,根本没有余力再进攻英军阵地。法军此后又尝试发动了几次进攻,但都没能冲过英军的第一阵,就连精锐的波西米亚铁索连环马也在英军的第一阵前全军覆没。战场上留下了1.5万具法军尸体,而法王腓力六世则带着60侍从狼狈地逃出了战场,一路逃到了亚眠躲了起来。素有“法国的骄傲和花朵”的法国骑兵,可以说是一败涂地,这场战役也正式标志着骑士制度走向没落。但是法国骑士的耻辱就这样结束了吗?没有!更大的耻辱还在后头呢!
在英国军队准备继续向法国内陆挺进的时候,欧洲爆发了恐怖的“黑死病”,法王腓力六世染疾身亡,英法两国都遭受黑死病袭击,无力再战,出现了维持七年的暂时性休战。但在1355年,战端又开,英国再次入侵法国,1356年,两国军队在普瓦提埃展开了一场大会战,结果战果再次令人大跌眼镜,狂傲的法国骑士四万多人,被区区8000人的英军部队击垮!法国国王约翰及王子,以及大批法国贵族成为了英军的阶下囚。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国明朝的土木堡之战(当时的大明军队在占据数量优势的情况下惨败,皇帝也被蒙古人俘虏)后来,法国国王约翰死在了英国伦敦,太子查理继位,为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是一位有野心的国王,他励精图治,为了筹集军费,他下令开征人头税、盐税。军事上,他建立了海军,创制炮兵,并起用著名将领盖斯克林为统帅,率军抗英。经过十几年奋战,到1380年,终于收复了大部分法国失地。同年,查理五世留下了他未能光复法国土地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那年仅12岁的儿子查理六世继位。查理六世长大成人后,却成了间歇发作的精神病人。这倒给了那些居心叵测的大贵族可乘之机,他们拉帮结派,争权夺利,宫中形成了以新王叔父勃艮弟公爵为首的勃艮弟派和新王弟弟奥尔良公爵为首的奥尔良派。这两人都不是什么好鸟,为了自己的私利都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以换取英国人的支持,两派人马相互倾轧,法国的政治腐败至极,城市和乡村人民饱受内战的苦难,这时法国城乡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和城市平民,市民起义。
法国的内乱为英国入侵提供了时机,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再次派军入侵法国,勃艮弟派投降了英军,其他贵族仓促应战。但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哪里是英军的对手?结局也是毫无悬念的惨败。英军也趁机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和法国北部半壁河山。也迫使法国与英国签订条约,将法王查理六世的女儿嫁给英王亨利五世,并且规定要求在查理六世去世后,由亨利五世及其后裔继承法国王位。1422年,在英王亨利五世和法王查理六世相继去世后,英国方面宣布将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之女所生的不满一周岁的婴儿立为法国和英国国王,为亨利六世,由亨利五世的弟弟贝特福公爵,任法国摄政,统辖法国北部。法国查理六世的太子查理拒绝承认亨利六世,他率领一部分法国贵族退居南方,以布尔日城为据点,打算与英军对抗,但由于兵缺钱乏,他信心不足,愁眉不展。
为南下打垮法国太子,公元1428年,贝特福公爵率领大军围攻奥尔良。这个奥尔良可以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对法国极其重要,是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一旦奥尔良失守,法国全境将陷落。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奥尔良军民团结一心,奋起抵抗英军的侵略。但是由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战事可谓是岌岌可危。
而在沦陷区中的法国人民,则受尽了英军的侵略蹂躏之苦,英军就像强盗一样,打家劫舍,骚扰城乡,肆意的欺辱法国人民,甚至烧杀奸淫,可以说是无恶不作,使法国人民苦不堪言,但英军的暴行并没有让他们屈服,而是唤醒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贞德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贞德是法国东部香槟地方的农家姑娘,当她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时,英军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法国的领土,她所在的村落,也逃脱不了遭到洗劫的命运,她的母亲,为了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在惨遭英军士兵侮辱然后惨遭杀害。丧母之痛以及英军们的暴行,老人们的控诉,妇女们的眼泪,民众的悲伤和祖国的苦难,这一切都深深地烙印入了她那幼小的心灵之中。贞德暗暗在内心里发誓,自己将来一定要为国效力,把侵略者赶出法兰西!为自己的母亲,也为自己死于侵略者屠刀下的家乡父老,及千千万万惨遭毒手的法国人民报仇!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十分残酷,想要为国效力,那只有从军。但她只是一介女流,更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欧洲,女子从军可以说几乎是少之又少,且必须是贵族出身。她数次请求一些法军部队的军官让她从军,得到的却是对方无情的拒绝,那些军官看到一个黄毛丫头想来参军,都纷纷嘲笑她。那么她后来又是如何说服法国太子,成为一名后人敬仰的女骑士呢?
圣女贞德
在英军围攻奥尔良,太子查理和法国贵族们束手无策时,年仅19岁的贞德挺身而出。她宣称她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上帝要她去见太子。她说服本村的领主,讨得几个扈从,风尘仆仆的从法国东北赶到中部,谒见太子。终于在1429年春天,贞德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什农城见到了太子。他向太子查理表示,上帝向她显灵,要他前去解救奥尔良城,请求太子给她一支军队。
影视作品中的查理太子
查理太子在思来想去之后,决定还是同意贞德的情求,给了她一队人数不多的骑兵,去解奥尔良之围。至于查理太子为什么会相信贞德,后世的历史学者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士气低落而名声败坏。当查理王储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一定是已经试过几乎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而却皆告失败。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
1429年4月29日,穿上了骑士装备的贞德率领了她手下的这队骑兵出现在的奥尔良城下,贞德主动地对在城下布阵的英军发起了进攻,她跃马挺枪,身先士卒,握在手中的军旗随风飘扬。城楼上的法军看见贞德手中的军旗,知道是援军来了,士气大振。英军见到法国援军到了,再加上城池久攻不下,士气大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贞德则趁机杀开一条血路,进入奥尔良。
奥尔良之战在贞德精神的鼓舞下,奥尔良守军浴血奋战,经过几天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在5月8日击溃了英国侵略军,奥尔良这座原本已经成了“绝望之城”的城市终于得救了!是贞德拯救了奥尔良,拯救了法兰西!经此一役,贞德的事迹在法国家喻户晓,法国人民称她为“奥尔良姑娘”。
此后,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法国北方城市,后来她又劝太子登基。公元1429年7月17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查理在兰斯大教堂行涂油加冕礼,称查理七世。查理七世登基称王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法国,法国又有了自己的国王,这给了法国人民巨大的鼓舞。
1430年3月,在康边战役中,贞德率军与敌交战,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法军被迫退守回城,但因内部叛徒作梗,贞德被紧闭的城门挡于城外,后退无路,被英军帮凶勃艮第派俘虏。
勃艮第派虽然仇恨贞德,但慑于贞德的巨大影响,不敢贸然加害。最后,他们狡猾地以1万金币的价钱将贞德卖给了英国人。查理七世及法国贵族们对贞德竟见死不救。落到英国人的手中,贞德哪有什么好下场?英国侵略者们极端仇视贞德,他们把贞德囚禁在一只铁笼子里,动用了各种酷刑折磨她,企图让她投降。但时过一年,贞德始终不屈服。她坚定地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
手执军旗的贞德雕像
狡猾的英王企图借诋毁贞德来贬低在贞德说服下加冕的法王查理七世。于是他把贞德交给一个由他授意组成的教会法庭审讯,贞德竟被诬蔑为使用妖术的“女巫”。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活活烧死在卢昂的广场上,时年21岁,带着她那还未了却的光复法国的心愿,不甘地离开了人世。贞德最后也没有想到,她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栽在了自己同胞的手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