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官员晋升方面有一套完备的制度,一旦岗位出缺,就会有相应的官员进入吏部的铨选程序,比如知府出缺,直隶州知州、各部郎中排在第一顺序,此外还有御史、府同知等职官,但这些人很难真正实授。
同知是什么官相当现在什么官(清朝同知是什么官职)
总体来看,清代官员晋升要遵循按部就班这一基本原则,很少出现滥提、乱提的现象。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问题,这里就以一、二品官为例,具体列出一个明细清单,以供参考。
正一品大学士出缺,例由协办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补授;从一品尚书、左都御史出缺,侍郎为第一顺序,次为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总督例由侍郎、巡抚补授;
正二品侍郎出缺,例由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此外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光禄寺卿、翰林院侍读学士为第二顺序;正二品的巡抚出缺,例由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府尹、布政使补授。
自正一品的大学士开始一直到正七品的知县,都有具体的规定,官员的晋升路线都可以对号入座,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清代只有一个官职例外,没有固定的晋升路线,即各省总督。从相关的文献来看,总督晋升的情况比较乱,那么总督如果升官,一般都会担任哪些职务呢?
光绪以前总督共有八位,按排名顺序分别是:直隶、两江、陕甘、云贵、湖广、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尽管是封疆大吏属于地方官系统,但其编制又比较模糊,也可视为京官。
因为从考核制度上来看,总督的考核属于京察(京官考核方式)而非大计(地方官考核方式),而且使用的印信叫“关防”,多少还带有一点钦差的性质。
八大总督中,直隶、两江属于高配,一般都是其他省总督调任,又或是在京的侍郎以及八旗驻防将军转任,而很少有巡抚直接升任的。此外,陕甘总督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其任职条件也很高,道光以前这个岗位是旗人专缺,很多都是八旗武官出身。
至于其他总督,如果政绩突出在京察中符合晋升条件,则会调任到职责更重的省当总督,比如湖广总督调两江或是直隶。而直隶、两江二督如果晋升,通常情况下,则会加大学士衔仍留原任,跻身正一品行列。
这种情况主要针对的是旗人,这些人都具有一个共性——军功。道光以前,各省的督抚大多都是在这些人中选择,乾隆朝时有人就说过:汉臣如果当地方官,布政使已经是天花板了。这句话基本上还是符合实情的。
由八旗武官出任的总督,其晋升的空间更大,能选择的岗位也更多。既可以调至京城任大学士也可以入值军机处,上三旗出身者还可以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等职,此外可以转任一些重要的地方武职,比如伊犁将军、盛京将军等。
凡出身贵族且被皇帝宠信的旗人总督,往往又是国家用兵时的统兵主将。比如乾隆朝的福康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担任过云贵总督、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等职,同时又是前线主将。在取得军功后,皇帝也会加封公、侯等一些高级爵位,和平时期则会在京城担任要职。
还有一些旗人总督更擅长文治,他们晋升的基本上都是大学士、军机大臣一类的文官。比如雍正朝的云贵总督鄂尔泰,由于实行改土归流有功,被召回京城担任首席军机大臣,乾隆朝的两江总督尹继善由于封疆有年,劳苦功高,升任大学士调任首席军机大臣。
这一类总督占了一大半,他们的晋升空间就很小了,如果整体来看还算称职,皇帝念及多年效力的份上仍会加恩留在总督任上,但任职都在一些不太重要的省份。
还有一些年老者由于不能再胜任总督,只能被调往京城任职,通常都是各部尚书,而不会入值军机处和内阁,说白了就是等退休。那么总督调尚书算不算升职了,其实也是算的。
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清代的总督已经是从一品和尚书平级了,总督转尚书只能是平调而非晋升。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官方史料中,对于总督的品级定位为“加一品衔”,加衔和实衔还是略有区别的,就和现在的副部级享受正部级待遇是一个性质。
但话又说回来,清代的总督其实比各部尚书更为皇帝所看重,总督如果调尚书在时人看来还真不是升官,只有升任大学士又或是以某部尚书入值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晋升。
到了晚清时期情况就不同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督抚手握兵权、财权、人事权,这一时期内轻外重,督抚们宁可在地方为王,也不愿意到京城去当个空名的大学士或是军机大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