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两千多年来最护短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估计会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取榜首。
虽然太祖御下非常严苛,能灭族的绝不放过了一个;但是对自己的子孙、亲戚们则是非常宽仁。宗亲只要不是犯了十恶不赦的重罪,别说处死,连刑罚都不允许,只能批评教育,如果不改就继续批评教育……
《皇明祖训》
横行不法(横行不法是什么意思)
太祖一朝秦王、代王、伊王等在藩地为非作歹、横行不法、欺压良善,太祖本着“严于律人,宽于律亲”的精神,对他们基本都是下敕劝诫为主。实在是闹得不像话了,也就是召到京师当面痛斥一番,最多再关段时间禁闭。
但是这样的太祖却对自己的儿子鲁王朱檀施以“髡刑”的重刑。
髡刑是指部分或者完全剃掉受刑人的头发、胡须等。这个处罚在现今看来似乎没什么,毕竟现在不少人自己就主动剃光头。但是在古代这是侮辱性极强的一种刑罚,尤其是对于身处上位的人。
《孝经·开宗明义》
在古代头发不仅仅是头发,它还是一个人的“珍宝”,也代表了他的脸面和尊严。曹操的“割发代首”之所以能服众,以及他的“割须弃袍”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年的笑柄,都是源自于此。
那么鲁王朱檀做了什么事儿,把富有耐心、极其护短的太祖刺激成这样呢?
朱檀可谓是投胎成功的典范。他的生母是太祖非常宠爱的宁妃郭氏,郭氏是明朝开国元勋郭英、郭兴的妹妹。在太祖极其严苛的宫禁管理下,郭氏都能出宫为将要出征的哥哥们饯行,整个明朝就她一人。
注:马皇后死后,先是由李淑妃代管后宫,李淑妃死后,就由郭宁妃管理后宫事务,代行皇后职权。
其次朱檀出生的时候好,他出生于洪武三年封王大典前一个月。这被认为是一个吉兆,因此四月封王大典上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和朱樉(秦王)、朱棡(晋王)、朱棣(燕王)、朱橚(吴王,后改封周王)等一起被册封为藩王。
除了会投胎,朱檀也很会做人。在京师生活期间,他总是一副“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好文礼士,善诗歌”的做派,太祖怎么能不更加喜欢他呢?不过在皇帝父亲宠溺下长大的朱檀也养成了比他几个哥哥更加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性格。
洪武十八年三月,太祖为朱檀主持了婚礼,册封信国公汤和长女为鲁王妃。同年十二月朱檀携王妃汤氏,前往藩地兖州府就藩。
到了藩地后,失去约束的朱檀很快就放飞了自我,不再热衷诗文,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没多久朱檀就发现自己的身体禁不起酒色的折腾,朱檀不但不收敛,反而想依靠丹药道士来解决问题。
进了丹药这个坑后,朱檀就再也无法自拔了。不但希望丹药弥补自己的精气,还想借此实现长生不老。只不过现实和愿望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吃药后的朱檀不但精气没有增强,反而出现多种不适症状。
不满的朱檀就逼迫道士们为他炼制更好、更有效的丹药,否则处死他们。没办法的道士们为了活命,想出了一个损招。他们设计了一个荒诞的药引子–九十九个童子下体。道士们的本意是用这个难以实现的药引吓退朱檀,但是他们没想到这些在朱檀眼里根本就不是事儿。
《太祖皇帝钦录》
为了自己的身体也为了自己的长生,朱檀没有犹豫就开始私自诱拐、抓捕藩地的幼童到王府阉割,搞得兖州府境内天怒人怨。
在古代阉割被视为对人及人性的究极侮辱,或者是男性的“失节”。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阉割,被阉割者都将被社会鄙视并不被作为一个正常人看待。因此朱檀的行为不单单是凌虐军民,还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严重挑衅。
注:明朝前期宦官的来源不是朝廷招募并阉割平民,是对海内不臣的贼属们的一种惩罚。明军每次出征还朝都会俘献一批贼属给朝廷,他们要么被罚阉割为宦官,要么被朝廷赐予功臣为奴。
太祖作为皇帝,不论多么宠溺自己的儿子,他都必须有所表示,不然会严重动摇他在民众心目中的威望。但是太祖又实在舍不得处死、刑罚自己的儿子,于是他就耍了滑头--“割发代首”对朱檀施以髡刑并处死王妃。
诚然有些时候对于受刑人来说“辱刑远胜于死刑”,但是这有个前提,受刑人拥有正常的礼义廉耻观。为了炼药就肆意阉割童子的朱檀显然并不在乎这些。对于已经丧心病狂的朱檀,髡刑还不如打他几十板子实在。太祖也正是因为很清楚这点,才选择髡刑。
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详细说明了各种辱刑对人的摧残、伤害和侮辱,其中髡刑被他排在第三。司马迁写下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释为什么自己受了辱刑还要厚颜苟活于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原文看看。
处死王妃就完全是甩锅了,意思再明显不过的不是鲁王人不好,是他受了身边“女祸”的蛊惑、诱骗。处死王妃汤氏后,太祖又将汤和的另一个女儿立为鲁王妃。不知这是太祖补偿汤和,还是为自己儿子重新准备的背锅侠。
《明太祖实录》
但是朱檀并没有领悟自己父亲的一番苦心,继续放飞自我并投身丹道追求长生大道。所谓求锤得锤,洪武二十二年,年仅二十的朱檀因丹药中毒而“得道升天”。
太祖在哀伤之余并未反思自身的问题,只是把这个儿子谥为“荒”,希望以此来警戒其他儿子。但是秦王、代王、伊王等用行动嘲讽着太祖--没有你这个父亲,我们凭什么为非作歹并自我堕落?
太祖和现今无下限溺爱、纵容自己儿女们的父母一样,看似爱护实则是在毒害他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