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明朝三杨指的是谁(明朝三杨最后的结局)

明朝三杨指的是谁(明朝三杨最后的结局)

明朝三杨指的是谁(明朝三杨最后的结局)《明史》中所称贤相“三杨”,乃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之合称。“三杨”同朝为相,《明史》称赞他们三人在朝廷“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历四十年,他们以长补短,共辅朝政,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开国,中经惠帝允炆、成祖棣、仁宗高炽、宣

《明史》中所称贤相“三杨”,乃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之合称。

“三杨”同朝为相,《明史》称赞他们三人在朝廷“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历四十年,他们以长补短,共辅朝政,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开国,中经惠帝允炆、成祖棣、仁宗高炽、宣宗瞻基,共68年。这68年可称明朝兴旺发展时期,这和朱元璋、朱棣均属历史杰出帝王,朱高炽、朱瞻基亦为守成明君大有关系,但也和“三杨”四朝为相,辅佐得力分不开。

史书记载,士奇居官清廉,自奉甚谨。广东布政使徐奇,运了批岭南土产来京,遍赠朝中诸大臣。有人将收礼人的名单送给了成祖。名单中却无士奇的名字,从此受到成祖的信赖。成祖多次对北方用兵,士奇辅佐太子在京留守。杨荣长于军事,出征时常把杨荣带在身边,“经画军务”。

明朝三杨指的是谁(明朝三杨最后的结局)

明朝三杨指的是谁(明朝三杨最后的结局)

杨士奇,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明代大臣、学者,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人称之为“西杨”

在封建社会,皇位继承人之争,常为致乱之源,故名太子为“国本”。成祖夺得帝位之后,立长子高炽还是次子高煦为太子,颇为犹豫。永乐二年,虽立高炽为太子,但高炽太子之位并不稳固,几次为高煦所动摇。问题出在成祖身上。从理智上讲,他知道高炽平易近人,善于容物,受大臣拥戴;汉王高煦则性格暴躁,居功自骄,动辄杀人,不得人心,将高炽立为太子是明智之举。但在感情上,他却偏爱高煦。高煦骁勇善战,在四年“靖难之战”中,曾几次将朱棣从危险之中救出。他说过:“事成之后,当立汝为太子。”所以当高炽被立为太子后,高煦心中十分不满,对成祖有抱怨情绪。因此,成祖经常为太子和汉王之事,在心中引起理智与感情的激烈斗争。斗争结果虽理重于情,但感情无处宣泄,就把气出在拥戴太子的大臣头上。杨士奇为此两次入狱,杨溥更为太子事入狱十年,杨荣因随军在外,才免此厄难。当成祖死于北征军中时,杨荣秘不发丧,和在京的杨士奇配合,拥仁宗顺利继位,使一直窥伺帝位的高煦无隙可乘。

杨荣,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人称为“东杨”

仁宗继位后,“三杨”又竭力辅佐仁宗,大理寺少卿弋谦上书,批评了仁宗,仁宗要对他治罪。士奇对仁宗“切谏”说:“谦为国陈言,若将之治罪,将来谁还敢对陛下说实话,”仁宗听了,立即说:“是我错了!”即升迁为副都御史,主持纠弹百官。有人上书仁宗“颂太平”,仁宗看了高兴,群臣皆赞美此事。独士奇说:此时“天下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怎能颂太平呢?”

仁宗又立即接受了士奇的意见。不幸仁宗继位一年多就死了,“三杨”又辅佐宣宗继位,齐心合力平息了高煦的叛乱。

虽然同心为国,但“三杨”之间也会因观点不同,而发生矛盾。平息高煦之乱后,如何对待和高煦关系非同一般的赵王高燧的问题上。杨荣和杨士奇、杨溥就发生了争论,杨荣认为,应该移师赵境,将赵王一并捉拿来京治罪,杨士奇、杨溥则主张对赵王宽容,惹得杨荣火起,当着宣宗的面,厉声对士奇说:“你想阻挠大计吗?”亏得宣宗也是个明君,他同意了士奇的意见,保住了赵王,也尽量缩小了这次平息谋反案的牵连范围。

杨溥,字弘济,号澹庵,明朝著名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

由于“三杨”处事均为朝廷,并无私怨,故争论之后,合作如初。不久,明之属国交趾“数叛”,多数大臣主张“不能示弱天下”,应派大军征讨。杨士奇、杨荣力陈不可:“为恤民命,不应再对外用兵。”在“三杨”力主下,和平解决了交趾问题。对国内几次民变的态度上,“三杨”也反对用兵,而认为是“民苦有司,不得已而为”,以招抚的办法,平息了这些变乱。

到了“三杨”晚年,更以向朝廷举荐人才为要务。史书载,于谦、周忱、况钟等一批名臣,皆士奇所荐。综上所述,“仁宣之治”所以出现,宣宗朝所以“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三杨”是有很大功绩的。

上一篇: 方仲永(方仲永的故事)
下一篇: 洗马是什么官职(太子洗马是什么官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