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二王三恪(二王三恪制度)

二王三恪(二王三恪制度)

二王三恪(二王三恪制度)名单: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箕子微子商容比干费仲飞廉恶来商多贤臣,赖有其德,故享国六百载,今记录之。二王三恪(二王三恪制度)以下人物并非所有人都有传世画像或对应形象,因此有些人物无对应图片伊尹是商代的尹,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名相。关于伊尹,主要是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广为流传。仲虺(?-?

名单: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箕子微子商容比干费仲飞廉恶来

商多贤臣,赖有其德,故享国六百载,今记录之。

二王三恪(二王三恪制度)

二王三恪(二王三恪制度)

以下人物并非所有人都有传世画像或对应形象,因此有些人物无对应图片

伊尹是商代的尹,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名相。关于伊尹,主要是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广为流传。

仲虺(?-?),又叫莱朱,是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他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可知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薛,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身为商汤的“左相”,仲虺在商代初年的政治当中居于重要地位。《尚书·序》中曾经提到“仲虺作诰”。仲虺作诰,在诰书中首次提出天子失德失天命之哲学思想,乃世界各文化中所独有,并为中国后世改朝换代,提出合于天命之道德准则。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仲虺的治国之道曰:“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这里讲的“国之利”,即《左传·宣公十二年》仲虺所云:“取乱、侮亡、兼弱也”。

伊陟(生卒年不详),商朝贤臣,伊尹之子。太戊在位时,与巫咸同被任命为相国。

身居高官,担任商王太戊的宰相,史称“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一说伊尹废太甲篡位,后来太甲潜出桐宫杀伊尹,夺回王位。

一日太戊因为对都城亳长出妖树“祥桑榖”(桑、榖二木合生为一)感到恐慌,就问伊陟怎么回事。伊陟说:“我听说妖是惧怕德政的,难道是因为您的德政有不足吗?我劝您还是多修些德政吧。”太戊听从了他的建言,修德政,致使京中太平无哗。伊陟作《咸乂》四篇。

臣扈(?-?),商朝大臣,太戊时,臣扈为执政大臣。

商王太戊时执政大臣,太戊任命卿士伊陟、臣扈,辅佐自己治理国家。臣扈和伊陟、巫咸一起辅佐太戊,商朝第一次中兴,诸侯归附,太戊故被称为中宗。《尚书》称他与伊尹、伊陟、巫咸、巫贤、甘盘为商六臣。

巫咸与儿子巫贤复兴商朝,其后儿子巫贤继续任职于祖乙王庭。巫咸留下两份著作:可能是他在朝的治术;〈太戊〉,可能是太戊时期。战国时有托名星占著作《巫咸占》,佚文收录在唐代瞿昙悉达所编的《开元占经》中。 《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在古代,巫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黄帝要出战时,还要请巫咸作筮。相传巫峡的名称就来源于巫咸。《尚书·商书·咸有一德》:“伊陟赞于巫咸,作《咸乂》四篇。”《尚书·周书·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晋书·天文志》:“武帝时,太史令陈卓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为定纪。”《韩非子·说林下》:“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甲骨文《卜辞》中有“咸戊”。

巫贤,生卒年不详,中国商朝巫觋,巫咸儿子,辅佐第13代帝祖乙,使衰落的商朝复兴。巫贤的巫字是祭祀神职者、巫师,贤是贤人的意思。祖乙在位迁都耿,就是巫贤劝说的。《史记·殷本纪》(司马迁):“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

甘盘(?-?),中国商朝名臣,甘姓始祖之一。

甘盘初为商王小乙大臣,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导小乙的继承人武丁。武丁继位后,封甘盘为卿士,为主要辅佐大臣之一。武丁继位不久即逝世,傅说继其位。

傅说yuè(?-?),商代时古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当奴隶,和许多奴隶一起做苦役。由于虞、虢guó两地交界处是交通要道,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筑路很不方便。傅说曾在傅岩山一带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后被武丁起用。《尚书·说命》记载了三篇武丁与傅说的对话。甲骨文中,无傅说相关文字记载。疑似是妇好的文字转述。

据先秦时期的《说命》三篇记载: 武丁时期有个失国,国君叫失仲,武丁准备征伐他,梦到上天给他一个贤人,可用来作为讨伐失仲。武丁醒来之后,命令百工画了这个贤人的像,派人带着画像到处张贴,在全国寻找。有一个弼人(大臣)在傅岩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个人,双肩高耸像收敛了翅膀的鸟一样,和图画上的人很像,就是傅说。 当时傅说正在傅岩筑城,上下用力夯筑城墙。这个弼人发现他之后,把他带到商都,武丁一看,确是自己梦中看到的贤人,赏给这个弼人一张强弓和一些好箭。 武丁问傅说:“我梦见上天把你赐给我,是不是这样?” 傅说回答:“是啊。我也梦见了上天说把我赐给你。当时的梦境我还记得,你左手拉着我的衣襟,右手作揖。”武丁大喜,说:“的确是这样。” 其实上帝预告让失仲灭亡,是因为失仲的妻子生了一对孪生兄弟,这两个孩子样子古怪,像两只小猪,失仲称之为“二豕”,觉得是不祥之兆,想杀了这“二豕”,又拿不定主意,故占卜了一下,向神灵求问:“我是杀了他们?还是不杀他们?”得到的占卜结果是“勿杀是吉”,失仲却违背了神意,杀了其中的一个,留下了“一豕”,神怒而假手武丁来灭掉“失国”。于是武丁就顺应天意,让傅说去讨伐失仲。武丁一直没能动手,因为没有合适的领兵人选。这样过了很多年,那一“豕”都成人了,上帝才给了武丁一个傅说,武丁命他带领商师去伐失国,把失仲的城邑围起来攻打,称为“围伐”。失仲和儿子一豕知道打不过商师,为了活命,在城池下面挖条地道,带着近亲族人顺着地道逃走了。傅说领兵占领了失仲的城邑,安抚了老百姓,从此以后失国也就成了殷商的属国。失仲和一豕在逃亡途中,一豕带了一部分族人偷偷地离开了失仲,去自谋生路。后来一豕这一支失族人繁衍成一个戎狄部族,称为“赤捊之戎”。 傅说伐灭失仲之后,武丁又命他在北海的一个岛上筑了一座城,当作“圜土”,就是监狱。傅说完成筑城之后,回来交工。武丁发现他真的是很有才能,于是封他为“公”。武丁又谦虚地要求傅说及时向自己进谏,希望能使自己像太戊一样“克辟万民”。

傅说的故事有很强的神话色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宗武丁继位时,正逢西戎为患,朝政衰败;武丁为使国家振兴,便隐瞒王室身份,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希望找到一位能辅佐他的得力大臣;有一次,他在建筑工地遇到奴隶傅说,他发现傅说虽出身寒微,却天生聪颖、好学不倦,对国家大事颇有见地;武丁很佩服他的才识,就与之结为好友;在与傅说相处这段期间,武丁学到了不少治国的知识和本领,也就有意借助宗教迷信拔擢傅说为人臣。 在甲骨文卜辞中,提到武丁有一位大臣叫做“侯雀”(雀国侯爵),他曾经带兵攻打失国,后来失国也确实向商王朝进贡,由此,许多人认为傅说就是侯雀。

箕子(?-?),子姓,名胥馀。商朝宗室,帝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纣王)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曾劝谏纣王,惟纣不听,反囚禁之。于是他披头散发,装疯,以躲过灾祸。周武王克殷后,命召公释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记载于《尚书·洪范》。

《论语·微子第十八》中记载箕子与微子、比干合称“殷有三仁”。元朝时追封为仁献公。据《淇县县志》记载,河南淇县有“三仁庙”,奉祀微子、箕子、比干,配祀先师孔子、孟子、曾子、阳明子、文昌君。亦县塾所在,邑民颇奉香火,太平天国时被毁。 根据司马迁《史记》说法,箕子晚年统治朝鲜。另传说,箕子死后被朝鲜族追谥为大圣王,《旧唐书》中说箕子也被朝鲜族奉为神祭祀。《旧唐书·卷199上》记载,后世的高句丽“颇有箕子之遗风”,“其俗多淫祀,事灵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平壤牡丹峰脚下原有箕子陵,1959年被金日成下令拆毁。 据《史记》记载箕子朝鲜据说是商朝的宗室箕子建立,典籍中最早出现“朝鲜”一词的是《尚书大传》中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有谓“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朝”读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史记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 《今本竹书纪年》殷纪中记载纣王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但记载箕子的这两本古书并没有提及箕子从中国迁徙到朝鲜或者箕子建立朝鲜的描述。 一部分考古发现表明被认为是箕子封地的朝鲜(今辽东,朝鲜)琵琶型的铜剑在外形和金属成分上与同期中国其他地区的类似武器有所不同,但礼器,生活器具则大体相当。 有一种观点认为箕子朝鲜的疆界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动的,起初与孤竹国一同处于辽西地区,有辽西出土的殷晚期青铜器中,方鼎内底中心有铭文“其侯”为佐证。后来由于燕国的强大而退居辽东和朝鲜。《魏略》中记载“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潘汗为界。朝鲜遂弱”。 箕子朝鲜然后被卫满朝鲜所灭。汉武帝时灭了卫满朝鲜。

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子开,是殷商宗室贵族,商王帝乙的长子,帝辛的庶兄,微子启叛商降周、为春秋宋国的开国始祖。《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子为“殷三仁”。元朝追封为仁靖公。 微子启相传为朱姓、宋姓、钟姓、华姓(花姓)、墨姓的先祖,有人认为墨子是微子启的后代;墨子,墨氏名翟。《姓氏寻源》说墨氏出于宋微子,为宋微子后裔。 微子生年不详。初封于“微”。 约前1063年,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纣王子武庚被杀,周公代天巡狩,以周成王之命,封微子于宋地,以示不绝殷商之香火,爵位为公爵,准用天子礼乐祭祖,微子遂建了宋国,为周朝二王三恪之一。 微子嫡子微伯有一子腯,但微伯及后代为质于周朝作史官,不能继承国君之位,遂按殷兄终弟及的宗法,传位于微子的二弟衍继位,是为微仲。 据《淇县县志》记载,河南淇县有“三仁庙”,奉祀微子、箕子、比子,配祀先师孔子、曾子、孟子、子思子、阳明子等诸贤神位、后殿祀文昌帝君,亦县塾所在。邑民颇奉香火,太平天国时被毁。

帝辛时期大臣,因为不满纣王的荒唐暴虐,多次进谏而被黜;一说他曾经试图用礼乐教化纣王而失败,逃入太行山隐居。周武王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辞不受,武王遂表商容之闾以示对忠臣贤者的尊敬。

比干(?-?),子姓,殷商沫邑(今河南卫辉)人,殷商宗室,因封地为“比邑”(今山西汾阳),故称其“比干”,商纣时宰相,文丁之子、纣王的叔父,为三大忠臣之一,《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三仁”。周朝尊为“国神”,唐太宗追赠太师,谥忠烈,元朝加封为仁显忠烈公,道教界尊为文曲守财藏真福禄真君,简称守财真君、文财真君、财禄真君等,被视为财神。祭典日为四月初四。比干与儿子林坚是林姓的始祖。

比干是殷商宗室,为帝喾高辛的后代,是商天子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纣王)的叔父,幼年聪慧、勤奋,官至少师(宰相)。

湖南卫视整理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深入研究发现,比干之死与《史记》上纪载有出入的证据逐渐增多,现存有些比子庙中的碑文,显示其比纣王还晚死十多年,不可能是纣王所杀,虽不能说是铁证,但已构成疑点,而所谓比干因谏言剖心而死是到春秋时期才有纪载,已经相隔甚远,且诸多文献表明随著历史推演,纣王的纪录越来越残暴,新增的情节也越多,不能排除后人丑化的可能。到了战国时期又有了类似于屈子的说法,是比干其实是投水而死。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也曾考证提出一说,认为比子是纣王叔父,同时又是周武王舅父,这种特殊身分让他在交战的商、周双方担任了调停人的角色,然而最后调停失败而双方开战且比子死于乱军之中,周武王只能草草先在战场掩埋尸体,等灭亡商朝战后才重新修大墓,这也符合和解释了战后周武王修比子墓的纪载。

费仲为商朝纣王时期的奸臣。

费仲善于阿谀奉承,贪财,商朝人看不起他。崇侯虎告发西伯侯昌有不臣之心,纣王将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昌的大臣闳夭行贿买通了费仲,商献给纣王“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商纣王指着有莘氏美女说:“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不仅释放西伯,而且“赐以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数年后,西伯灭崇,迁都丰邑,号周文王。

蜚廉(?-?),又名飞廉,嬴姓,中潏之子,商纣王的大将,是战国七雄中秦、赵两诸侯的始祖。有二子,一名恶来、一名季胜。 飞廉生子二人,长子恶来,幼子季胜。飞廉善奔跑,恶来力气大。父子三人皆事奉殷朝。 一说武王克殷后,将飞廉赶到海边,加以杀戮。[1] 蜚廉死后,葬于霍太山。(今山东省广饶县东)《清华简系年第三章》:“成王伐商奄,杀飞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翰?干?)。” 飞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天子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代为三晋中的赵氏。

恶来,又称为恶来革,是颛顼的后代,商朝纣王的大臣。 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蜚廉擅长跑步,恶来力气大,恶来的弟弟季胜是赵国的祖先。周武王伐纣,杀死了恶来。恶来是秦国的祖先,秦始皇的三十五世祖。 据《逸周书·世俘》称“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望,至告以馘俘。”,“方来”一辞,孔晁注谓纣党。陈汉章在《周书后案》中以为“方来”即纣臣“恶来”。

上一篇: 剑意五大境界(剑意五大境界在现实中有没有)
下一篇: 将门之后(将门之后是成语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