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季祥猛陪同市政协原副主席朱友冬探望回忆录《岁月足迹》作者包一高老先生,图中为包一高、右为朱友冬、左为季祥猛
下图左:季祥猛主任向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赠书
下图右:季祥猛在淮安小学建立淮安地方文史教育基地,图为季祥猛主任在仪式上讲话
10年前的第四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上,我市被授予“运河之都”匾牌,增添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承担此次论坛策划和落实工作的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季祥猛,因做出的积极贡献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表彰。从2001年被组织安排到市政协文史委工作后,他默默无闻写春秋,助推多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焕发活力。回顾十八载文史工作,季祥猛说,“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在变化,文史工作也在变化。”
“小编制”拉出大队伍
2001年,季祥猛初到市政协文史委工作时,办公室里只有4名工作人员。18年后的今天,这里还是只有4名工作人员。这么少的人手,如何开展文史工作呢?
季祥猛坦承,刚开始他也很有压力,但是“牛拴在桩上会老,拉出去耕地也会老,与其栓在桩上老,不如耕地老。”他以这种朴素的观念,在文史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工作着。直到2003年,编辑《淮安园林》时,他的文史之路才豁然开朗。
当时,既不懂园林知识又不了解淮安园林现状的季祥猛,翻遍办公室堆放的资料,也没找到与园林相关的内容。陷入为难之时,季祥猛想起了一个小故事:父亲要求小男孩想办法搬走坑中的大石块,小男孩使尽力气也无法搬动,急得大哭。父亲却问儿子为什么不向他求助,自己做不到的时候,要善于借助外力。季祥猛由此受到了启发,寻找到新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政协统战优势,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实行开门办文史。
季祥猛向领导提出实行特邀文史委员制度的建议,很快得到领导采纳,并获得市政协主席会议的批准。当年,五位已经退休的老文史工作者被聘为特邀文史委员。依靠这五位特邀文史委员和县(区)政协文史委的力量,一本高质量的《淮安园林》成功编辑出版。
这让季祥猛认识到地方文史专家的力量。他通过创新加强了与县(区)政协文史委的协作关系,建立市县联动机制,把各地文史专家力量融入到工作中来。多年来,文史委“小编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文史工作者、爱好者加入文史团队,使文史委委员由原来的不到10人,发展到现在的80人,其中特邀文史委员就有60人。背靠这支专业文史工作者队伍,季祥猛主持编著各类书籍、杂志几十种,出版印刷共计几十万册。
小马助推文化大车
2006年3月, 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当年5月,全国政协组织委员和专家考察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活动的情况,对运河全线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运河孕育了淮安城市,是淮安城市的母亲河,运河也是淮安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和品牌。”季祥猛说。在大运河申遗的8年多时间里,市政协文史委主动作为,先后编辑出版《淮安运河文化长廊》《淮安运河文化旅游》《百里文化长廊——洪泽湖大堤》等图书10余部,还多次组织委员和专家开展收集资料、考察调研大运河等活动。
2008年9月24日,第四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在淮安隆重开幕,为了此次论坛策划和落实工作,季祥猛忙得几宿没睡觉。当看到淮安在论坛上被授“运河之都”匾牌时,疲惫的他感到格外的欣慰和自豪。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为让全体淮安人民更加深刻认识到大运河是淮安的“根”和“魂”,让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季祥猛积极与媒体合作宣传淮安的运河文化遗产。
淮安掼蛋文化名片走向全国,也有季祥猛和其他政协委员的推动力量。2014年3月,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徐晓虎在文史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掼蛋打造成淮安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议,季祥猛对此非常重视,开展资料素材的收集。在市体育局的全力支持下,文史活页《淮安掼蛋》出版发行,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
关于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的建议、关于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的建议、关于举办纪念吴承恩诞辰500周年活动的建议、关于加强河下古镇旅游开发的建议、关于利用运河文化加快淮安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关于永济河生态改造建议……近年来,季祥猛和他的团队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这些建议都作了重要批示并予以采纳,不少建议已经得到落实,并发挥着应有效益。
“老文史”拥抱新媒体
淮安地方文史资料不但征集难,而且存储难。2012年,为解决这一难题,市政协文史委与淮阴师范学院合作,经过一年的努力,最终建成了地方文史资料数据库。
季祥猛说,整理淮安文史资料的过程,也是与韩信、枚乘、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总理等历史人物交流的过程。“尤其是整理周恩来、邓颖超资料的时候,我常常被他们的事迹感动流泪。”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淮安的文史,如何让更多热爱文史的人分享这种感动?
市政协文史委利用自有和引进的周恩来、邓颖超资料数据库资源,与知名网络公司合作,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讨论和不断修正,克服数据库语言与网络语言转换对接等技术难点,成功创建全国政协系统首家以周恩来、邓颖超特色资料数据库为支撑的文史网站——淮安文史资料网。“将400多部周恩来、邓颖超资料做成电子书,让网民直接检索阅读,对弘扬周恩来、邓颖超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文史网的创建为全国首创,《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网等全国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转载。省政协领导还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政协文史系统学习、推广淮安建设文史网经验。”季祥猛说, 淮安文史资料网装有上亿字的文史资料,完全免费阅读,对全市各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强大的资料和智力支持。
在建立数据库、网站的基础上,市政协文史委又开通文史微信公众平台及其原创功能、建立文史“微交流互动”平台微信群、QQ群,解决征集资料乏力和互动功能不足的问题。至此,形成新旧媒体融合、相得益彰的新格局,使文史资料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
■融媒体记者 刘权
©来源于《淮海晚报》2018年12月25日A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