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女博士健康说原创美文第732期
李中梓治泻九法(李中梓简介)
中医多认为痛风是正虚邪实,也就是脾肾亏虚、湿浊内生,痰瘀互结而导致的。
痛风的基本病机,脾肾失调、脏腑蕴热文本
不管是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还是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还是痛风石期,痛风各期都存在脾肾失调、脏腑蕴热的基本病机。
毕竟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主水液蒸腾气化,食物水液废物排泄都要依赖于脾肾二脏。简单理解就是脾胃负责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输布,肾脏负责水液代谢和废物排出。
明代医学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认为:“脾土虚弱,清者难生,浊者难降,留中滞隔,瘀而成痰”,而饮食不节,平时饮食嗜食辛辣肥甘厚腻,如果再外感风寒湿邪侵袭,碍胃滞脾,日久生湿化热成痰为瘀。
所以痛风多发生于形体肥胖,饮食过食酒肉的人,肥人多痰湿,肥甘厚味最易食积而酿生湿热,产生湿热痰浊诸邪。
脾主四肢,则脾不健运所生的湿热痰浊会跟着脾的功能输布到全身各处,并流滞在身体亏虚之处,使湿热痰浊流窜。
另外,湿痰其性黏着趋下,所以好流注于下肢的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处,之后才累及手指、腕关节、肘关节等。
再者,我们可以从中医经络循经的理论来理解痛风好发于双足第一跖趾关节的理由——这个位置恰好处于足太阴脾经所循行之处。脾运健则经络运行通畅,湿浊之邪在循经之处难以流滞,脾虚则经气不利,浊邪则易在足太阴脾经处滞留,而诱发疾病。
长期肥甘厚味醇酒的人,不但体形胖,脾运不健,还存在肾降浊功能不足,也是痛风的重要因素。
“肾属水,藏精...而精生于谷,谷不化,则精不生,精不生,则肾无所受,虚而反受下流之脾邪。”
这句话,证实了肾的降浊功能和脾肾的生湿功能在病理上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脾肾二脏可因为彼此亏虚而相互为病。
痛风,湿热痰瘀浊毒互结为标证,所以红肿热痛变形
脾肾亏虚,滋生湿热痰瘀浊毒痹阻,导致痛风。
这样看来,湿热痰瘀这些有形无形浊毒,是痛风疾病之标,症状多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甚至后期关节肿大、畸形。
这和湿浊稽留不行密切相关,如果不稽留容易随大小二便清泄的话,痛风也就不存在了。湿热稽留日久则气滞血不行,血行瘀滞,久则成瘀。痰浊瘀血交结,形成痰瘀。
痰瘀形成之后,内可蒸腾气血,外则和风寒湿邪相结合,日久形成痰核,流注于经络关节,甚至和痰瘀浊毒相互交结,形成痛风结节,导致关节畸形。
所以湿浊内蕴、痰瘀互结是痛风发病的病理基础,急性发作和慢性期的骨蚀等进一步导致脾肾升降失常,分清泌浊功能更加不足,久滞于下焦,损伤肾络,导致痛风反复发作,痛风性肾病等。
如果仅仅发现尿酸高,但从未痛风发作,这要未病先防——尤其是对于尿酸超过480(并发有肥胖、心血管病变和肾功能障碍)或540(单纯尿酸高)的人,即使没有痛风性关节炎,尿酸长期高于这个水平,也会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病变,诱发肾功能障碍等代谢性疾病。
尿酸高,在未引起急性痛风和诱发其他疾病时,一般没有典型症状和不适感觉,大部分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在这个时期,医学人士必要告诉尿酸高的人检测尿酸的重要性,以及及时控制尿酸,减少尿酸盐在体内沉淀,减少尿酸来源的重要性。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其原因主要是长期饮食不节、营养过剩有关,本质还是后天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功能下降所致。所以很有必要让患者明白日常清淡和健康饮食以及保暖避风寒等生活方式改变,适度锻炼控制体重,这些非药物方式,是每一个患者远离痛风急性期症状的基础。
这就是未病先防,从而阶段痛风疾病进展,终生不会带上痛风疾病这顶帽子。
从中医的角度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时期,浊邪沉积在体内,是脾虚不能运化走清泄走导致的,脾虚为本,然后痰邪瘀阻为标,这个阶段用药以协合作为主,方剂可用四妙散加减车前子、土茯苓、泽泻等利湿泄浊、通利二便之品,让邪有出路,尿酸子让就降了。
有任何想法或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把症状及报告发来,帮你解读分析。#22条健康热议内容##头条创作挑战赛##哆咖医生超能团#。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2020年第10期《中华中医药杂志》师建平等文章《米子良运用治未病思想论治痛风经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