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清政府都是昏庸无能的代表。在晚清时期,备受列强欺凌,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即便再腐朽的清政府,也有做好事的时候。比如1881年,清政府就在英国买了一块地,至今仍归我国所有。但这块的面积仅有16.7平方米。那清政府当初买这块地的用途是什么呢?爆史君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要想知道这块地的来历,还得从北洋水师的组建说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以林则徐为首的清政府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必须组建一支近代海军,加强海防,才能抵抗外来侵略。而魏源则在林则徐的基础上将西方筹办海防的思想传入中国。
海圻号巡洋舰(海圻号)
同治十三年,日本派军队侵略台湾,清军因没有铁甲船,只好姑示羁縻。赔了日本50万白银,日本才撤出台湾。此事对清政府触动很大,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原浙江巡抚丁日昌提出建立三洋海军的建议,李鸿章更是建议暂弃关外、专顾海防。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近代海军的组建提上了日程。光绪元年,北洋大臣李鸿章被任命组建北洋水师。李鸿章立刻通过英国人赫德在英国造船厂订购了蚊船四只,即:“龙骧”、“虎威”、“飞霆”、“策电”。这些蚊船是木船外包钢壳,上面配有一门11吋口径的主炮,可作近岸防御,却不具备远洋作战的能力。
眼见日本吞并了琉球,清政府无法再坐视不理了。在李鸿章的推动下,清政府决定购买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铁甲舰。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1880年、1881年向德国订造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那个时候可不兴送货上门的服务,清政府必须派人去接回所购舰船。
1881年,200多名水师官兵在丁汝昌的带领下到了英国北部城市纽卡斯尔,等着在这里接收扬威号和超勇号两艘巡洋舰。但在来的过程中,山东荣成籍官兵袁培福、安徽庐江籍官兵顾世忠因水土不服去世。为了安葬这些客死他乡的士兵,清政府花费15英镑在纽卡斯尔圣约翰公墓购买了一块16.7平方米的土地。
1887年,清朝水军第二次来到纽卡斯尔,准备接收“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在这个过程中,福州籍水兵连金源、陈成魁和陈受富三人也因水土不服去世。清政府将三人也安葬在了这里。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海军将领程璧光率“海圻”舰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典礼时,还专门来纽卡斯尔祭奠五人,并为他们重修了墓碑。墓碑上写着“大清故勇”的字样。
经过100多年的雨打风吹,这五座墓碑已经有三座坍塌。201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实施对圣约翰墓园北洋水师墓的抢救工作。而张荣作为技术代表,接受了这个光荣任务。来到纽卡斯尔后,张荣及其团队立刻进行了现场考察,发现五座墓碑中的连金源、袁培福、顾世忠三人的墓并排面对同一墓池,墓碑已经倒塌在地,碑身部分碎裂缺失,另外两座墓碑歪闪,基础沉陷,有倾倒的危险。
在明确了所面临的问题后,他们立刻向上作了汇报,并拟定文物修缮计划。在此过程中,也再次明确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此地确实归中国政府所有,相关资料就在纽卡斯尔市档案馆。经过文物修复工作者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努力,圣约翰墓园北洋水师墓终于修复成功。正如当地一位华人所说:“百年前,我们被打断了脊梁忍辱负重。百年后,我们扶起了墓碑扬眉吐气!仅以此告慰英灵,愿国人莫忘历史,世代奋勇前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