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弃笔从戎的意思是什么(弃笔从戎的意思和造句)

弃笔从戎的意思是什么(弃笔从戎的意思和造句)

弃笔从戎的意思是什么(弃笔从戎的意思和造句)人们都说,母亲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很多时候,母亲是孩子的模仿对象。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一百个学校的老师。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母亲的素质也决定着孩子的素质。一个人最初的性格大部分

人们都说,母亲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很多时候,母亲是孩子的模仿对象。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一百个学校的老师。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母亲的素质也决定着孩子的素质。

一个人最初的性格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家庭的精神养育,对于毛主席来说,更是如此。毛主席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袖。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带领着无数前辈们开创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在那个局势动荡的年代,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革命,他身上拥有着一些珍贵的品质:心怀大义,永不放弃。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样的毛泽东,和他的母亲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们必须得讲一下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

弃笔从戎的意思是什么(弃笔从戎的意思和造句)

弃笔从戎的意思是什么(弃笔从戎的意思和造句)

图|伟大领袖毛泽东

文七妹原名叫文素勤,人如其名,本人是一个朴素又勤劳的女子,文家是文天祥的后人,所以家中人大多通晓文墨,家庭条件也比较好。1885年,18岁的文七妹嫁给了15岁的毛贻昌。文七妹成家之后,便在家中当起了家庭主妇,管理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

文七妹先后两次怀孕,都是男孩,可惜都夭折了。接连的丧子之痛使得文七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痛苦之中,终于在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和毛贻昌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那就是毛泽东。

对于这个孩子,毛家人十分重视,由于前两个孩子都早早离开世界,文七妹把所有的希望都灌注到第三个孩子身上。她非常害怕毛泽东也会像他的前两个哥哥一样,所以特地跑去算命先生那里。在回去的路上,文七妹看到路边有一块大石头,她让年幼的毛泽东给石头跪下,拜它为“干娘”,希望孩子的命随他“干娘”一样硬,毛泽东因此有了一个别名叫“石三伢(yá)子”。

在当时的意思就是:石观音的儿子,“三”应该是毛泽东在家的排行。直到文七妹临终前仍然叫毛主席的别名,毛主席却没能赶过来见母亲最后一面,后来这件事成毛主席一生的愧疚。

毛泽东一直都是寄养在外婆家,一直长到了九岁,在这九年的时间里,可谓是毛泽东这一生较为幸福的时光。外婆家的条件相比毛家要好很多,文七妹前两胎都早早夭折,毛家和文家都非常看重这第三个孩子。

图|文七妹

毛泽东在外婆家不仅吃穿不愁,还包揽家里人所有的宠爱,他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接受到了最为淳朴的教育。文家在自家开了一家私塾教孩子们识字读书,老师正是毛泽东的八舅舅文正莹,于是他在文家初步接受了私塾教育。

后来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当兵回来了,就把毛泽东接回了毛家。回到家的毛泽东,在父亲的安排下进了一家私塾,当时的讲师叫做邹春培。因为毛泽东在外婆家有过一段学习经历,所以刚进入私塾的他,比其他人进步得非常快。

邹春培曾经和毛贻昌说过:“润之将来必成大器,日后一定会榜上有名,光宗耀祖。”可毛贻昌对于毛泽东却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他会认字、算数就可以,以后好帮着他打理店铺。

父亲毛贻昌也时常在家念叨着毛泽东:“吃饭不会吃穷,用钱也不会用光,如果你不会算盘的话就会穷一辈子。就算有金山银山,不会算盘还是会穷一辈子。”毛贻昌就是借此希望毛泽东能够学会算盘,平时好帮着家里记账。

母亲文七妹却不这么认为,一直在为孩子说话,希望毛泽东专心读书就可以了,将来自己想做什么就去闯,但是作为妻子的文七妹说服不了丈夫毛贻昌。

图|少年时期的毛泽东

1906年冬至,那时候毛泽东13岁。毛贻昌宴请了很多生意上的朋友来到家中做客,毛泽东不想出来招待,便在房间里看书。父亲毛贻昌知道后十分生气,当众大骂毛泽东懒惰无用,做事不勤快,身为人子也不孝顺。

毛泽东听后,心中异常气愤,反驳道:“父慈子才孝,你认为你是一位仁慈的父亲吗?”毛贻昌听后更加生气,抬手便要打他。毛泽东跑到家门口的一方池塘,对着父亲说:“你要是再逼我,我就跳下去,你以后不许强迫我。”母亲文七妹当场吓哭了,连忙劝着眼前这对水火不容的父子俩。

在母亲的调解下,父子俩各退一步,双方达成了一个“停战协议”,父亲毛贻昌必须要向儿子道歉,而毛泽东作为赔礼要向父亲跪下磕头认错。经过这件事情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毛贻昌再也没有强迫过毛泽东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反而还支持毛泽东的学业,毛泽东对于父亲这点还是非常感激的。

在毛泽东的印象里母亲始终是一个善良的人,1936年,毛泽东曾经和美国记者描述过自己的母亲,他说:“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子,为人朴实无华,不管自己条件如何,都很愿意去接济别人。她对穷人心怀着怜悯,他们在饥荒时期过来讨饭,我母亲常常忙前忙后为他们盛饭。不过,只有我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她才可以这样,因为我父亲是不允许我母亲这样做,为了这个事情,他们不止一次吵架。”

图|毛贻昌

文七妹信佛教,本性的纯良和精神的追求使得她不忍心看到那些可怜的人忍饥挨饿,常常拿家里的饭菜救助他们。尽管丈夫极其不认同她这个做法,也时常和她怄气,但是文七妹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母亲的这一行为也影响到了毛泽东,在他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家庭条件很差,时常吃不饱饭,每次在学校里都是看着别的同学吃饭,自己在一旁看着。毛泽东看不下去,每天都会分一半的饭菜给那位同学。

到了下午放学时,毛泽东每次都会很饿,但是在家里不敢说出来,怕父亲知道后责骂,所以毛泽东每次吃晚饭的时候都会多吃一些。细心的文七妹发现了毛泽东的异常,于是单独询问儿子:“中午是不是没有吃饱,看你晚上狼吞虎咽的样子,像是饿坏了。”

毛泽东没有瞒着母亲,告诉了她实情,母亲果然没有责怪他,反而每天中午给毛泽东还多准备了一份午饭。

还有一次,在一个下着大雪的早晨,毛泽东去上学,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蜷缩在一个角落里,瑟瑟发抖。毛泽东问了一下关于他的家境和遭遇,才知道他也是一个可怜人。毛泽东立马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披在他的身上。

第二年,母亲在整理毛泽东冬季衣服的时候,发现少了一件衣服,便询问儿子。毛泽东把实情告诉了母亲,母亲没有责怪他,只是欣慰地点了点头。母亲的行为和观念都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不觉中已经影响了他。文七妹身上不仅有着难能可贵的善良淳朴,她和当时一般的农村妇女不一样,她还是一个有眼界的人。

1910年,毛泽东已经16岁了,毛贻昌看着儿子整日就是读书,对于家里的事物丝毫不上心,非常不满。读书又不能赚钱,16岁的年纪,当时很多人在这个年纪都已经学会了一门手艺,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再看看毛泽东,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

毛贻昌想让毛泽东辍学打工学一门手艺,这话刚说出来,毛泽东就强烈反对父亲,毛泽东想继续读书。可是面对顽固的父亲,光靠自己一个人力量是不够的,毛泽东灵机一动,希望母亲可以帮忙,于是母亲叫来了外婆家的亲戚、舅舅们还有教书先生邹春培。果然在他们极力劝说下,父亲败下阵来,同意了毛泽东继续读书的请求,众人皆可作证。

临行的前夕,母亲为毛泽东整理衣物,反复地叮嘱毛泽东要照顾好自己。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乡,这次能够去上学,还是得感谢父亲,不管怎么样,始终是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毛泽东把想说的话,付于一首诗中,送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把这首诗夹在父亲的账本里,那个账本是他每天都会看的。当毛贻昌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感叹儿子或许真的能干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图|韶山冲

1910年秋,毛泽东踏上了求学之路,离开了家乡韶山冲,来到了湘乡东山。他在当地的一所高等小学堂读书,也正是在这里,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毛泽东在这里读了半年的书,接触到了外面的知识,见识大涨。

省城长沙街市很大,有着许多新式学校。就在当时,长沙城内有多人因为“饥荒”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暴乱”事件。毛泽东听闻心中感触很深,对长沙这座县城也就更加神往。

刚好在这个时候,长沙城内有中学在招聘老师,山东学堂已经有一名国文老师贺岚岗应聘成功了。毛泽东知道后,连忙找到贺老师,请求他帮忙介绍自己过去读书,贺老师对毛泽东的才能很是清楚,也很愿意帮他这个忙。

毛泽东立即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看到儿子高兴地样子,表示支持,这次父亲也没有反对。在东山学堂学习,毛泽东还有时间可以偶尔回几次家,这次去到县城,再想回到家就不方便了。

文七妹心中很是不舍,但是她也知道儿子心中有着非同常人的追求,去到城里对他是有好处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佛祖面前诚心地祈祷,希望可以保佑儿子在外地平安。

1911年春天,毛泽东离开了韶山冲,在贺老师的介绍下来到了湘乡县驻省中学,顺利地通过了入学考试。之后,由孙中山先生主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长沙很多地方都流行剪辫子。毛泽东对于民主思想非常感兴趣,于是,他成了班上第一个剪掉头发的学生。

武昌起义后,长沙整座城的人都开始躁动,毛泽东毅然地中断学业,弃笔从戎加入了新军。六个月后,战争结束了,孙中山让出了总统一职,由袁世凯担任,实行“三民政策”,开创了中华民国。

毛泽东在战争结束后就退出了军队,一时间不知该何去何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非常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也不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虽然迷茫,但是毛泽东从来没有放弃寻找目标。

毛泽东选择了继续学习,191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在这所学校里,接触到了最新的进步思想。他在这里待了五年,五年的时间彻底改变了毛泽东,他深刻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国情,立志要救国为民。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此时他26岁了。不久,毛泽东就接到了恩师杨昌济的来信,信上说北大校长蔡元培正在组织一个活动,很适合毛泽东,蔡元培打算进一步培养人才,召集一批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

毛泽东非常重视这次赴法留学,原本打算立即动身前往北京。就在这个时候,母亲病重的消息传来,对毛泽东来说,求学很重要,但是母亲更重要。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毛泽东还是毅然选择返乡看望母亲,他来到家里,看到被病痛折磨的母亲很是痛心,也十分自责,没有在家里尽过孝道。

图|蔡元培

母亲文七妹看到毛泽东的到来十分欣慰,许久没见这个儿子,以前还担心养不活,现在已经仪表堂堂,还十分的优秀。文七妹知道儿子的追求,怕耽误毛泽东的学业,便没有留毛泽东在家久留。

在家中陪了母亲几日,毛泽东看着两位舅舅可以把母亲照顾得很好,便决定回到长沙,留了一封信给舅舅们。

“尊敬的七、八舅舅,前些日子才从你家告别,过几天,我就会乘船北京,和我一起同行的人有十几个。这次远行表面上是出去游玩,实际上是为了掩人耳目,我们的另有其他目的。母亲在你们的家里住了那么久,多亏了你们的悉心照料。这次回到长沙是有两件事情需要完成。考虑到在乡下医疗水平比较低下,药材也很难买齐全,所以我需要在长沙城中找一位名医,为母亲开一个药方;按照药方来治病,还是没有痊愈的话,秋收之后就让二弟毛泽民送来城里医治。”

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了北京,在北京的生活并不顺利,日子过得很艰难。毛泽东在等待去法国留学的通知,身上的钱却所剩无几了。为了解决生活开销,毛泽东写信向老师杨昌济寻求帮助,希望老师可以帮忙介绍一份工作。

图|杨昌济

在杨昌济的帮助下,毛泽东来到了北京图书馆工作,每月工资8元,在当时也可以维持日常开销。在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常见到大人物,但那些大人物大多都没有正眼看过毛泽东。

1919年,毛泽东去法国留学的手续已经办好了,这时候传来关于母亲的消息,家里说母亲病重。毛泽东心急如焚,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了长沙。来到长沙后,毛泽东叫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tán)护送母亲来城里治病。

毛泽东不得不在长沙另找一份工作,维持生活的开销。他来到修业小学任职,教历史,一周只需要上六节课,有很多空余的时间,让毛泽东得以照顾母亲和主持新民主会的事务。文七妹得的是淋巴腺炎,毛泽东带母亲去了很多大医院医治,每次去检查,3个儿子都送汤端药,忙前忙后,一旁的病友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文七妹来到城里后,在老家的舅舅们都很记挂母亲的病情,毛泽东离家一年的时间,都是舅舅们在照顾,他有必要感谢舅舅对母亲的照顾。毛泽东给舅舅写了一封信,告知母亲现在的情况。

“尊敬的七、八舅舅,在我离开家的这些日子,曾经写过一封信回去。我非常感谢舅舅们对母亲的照顾,母亲在我这里一切都好,在城里,看了很多医生。母亲的病情基本稳定了,就是还没有痊愈,医生说,痊愈有些许困难,需要细心养着。我之前在北京工作,听到家里说母亲病重才匆匆离职赶来。母亲到了长沙,我们几个兄弟没有离开半步,请舅舅们放心,我们会把母亲照顾好。”

图|毛泽东和母亲文七妹、毛泽民、毛泽覃(从右往左)

文七妹当时已经52岁了,这次来到城里治病,是她离家最远的一次。母亲能来到长沙真的非常难得,毛泽东带着母亲和弟弟们来到一家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这也是毛泽东和母亲唯一的一张合照。

刚开始母亲听说要去照相是抗拒的,还说道毛泽东兄弟要懂得节俭。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母亲还是同意了。在这张照片中,母亲文七妹52岁,毛泽东26岁,二弟毛泽民比毛泽东小三岁,最小的弟弟毛泽覃14岁。

文七妹在长沙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病情有所好转,却总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再加上毛泽东非常忙,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她想回家了。在长沙物价比乡下贵很多,节俭惯了的文七妹觉得在这里无论做什么都很贵,比如看病、抓药、吃饭和买菜等。

毛泽东劝说母亲留在这里,治病方便一点,但是文七妹坚持要回乡下,毛泽东实在留不住母亲,只能让两位弟弟好好照顾母亲,护送母亲回家。当时的毛泽东还在长沙领导爱国的学生们,响应五四运动,他没想到这一次与母亲分别竟是永别。

10月5日,还不到半年的时间,文七妹的病情复发了,家里人都非常着急,父亲连忙叫毛泽民去给哥哥和弟弟送消息。毛泽东和毛泽覃知道后,都放下了手头上的事情,往家里赶。长沙到韶山冲有100多里,他们找不到车,于是就步行走过来,不敢有丝毫的休息,生怕慢一点就见不到母亲。

当兄弟俩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入殓两天了,毛泽东兄弟还是来晚了。毛泽民告诉哥哥:“母亲临终前放不下你,一直叫着石三伢子。”这个名字的由来家里人再清楚不过来,毛泽东得知母亲逝世前喊石三伢子,顿时痛哭流泪。

图|毛泽民

当天晚上,毛泽东为母亲守灵,作最长《祭母文》,把对母亲的敬重和愧疚都写进这首四言诗中。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在毛泽东眼中母亲有一种“大爱”,文七妹可能没有提及过“爱”,却用了一生的善良诠释了她的爱。就像诗中的“爱力所及,原本真诚”,那就是一位朴素女子原本的模样。那时候的文七妹还不知道,她孕育出的儿女,对于中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毛主席平常工作时会忙到很晚,经常是白天休息,他回到家乡的那天晚上依旧睡得很晚。第二天毛主席很早就醒了,简单地吃了点早餐,就去给父母扫墓了。

毛主席站在坟前很久才说了一句话:“他们要是能活到现在就好了,人民都解放了,现在的医疗比之前也好很多,也许他们的病都可以治好。”

母亲临终前没能赶过来见她最后一面,毛主席现在都很是愧疚,恐怕一生都难以释怀。相比父亲毛贻昌,母亲给的爱总是温暖的。有一位名人说过:只有感受过爱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愿意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

图|毛泽东祭拜母亲

曾经那个立志“学不成名誓不还”少年,如今终于成为了一代伟人,相信父亲毛贻昌也会十分欣慰。毛主席看着家里墙上的照片,感慨万千,自己年轻时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和国家上,对于亲人,实在是有着太多的愧疚。

毛主席在返回北京的时候,带走了母亲的照片。1966年的时候,毛主席再也抑制不住对母亲的思念,转头对身边人说:“我真的很怀念我的母亲,她十分善良……”

上一篇: 先入为主(先入为主是什么意思啊)
下一篇: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是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