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俄国革命将沙皇俄国这辆残破的马车折腾得奄奄一息。1906-1911年的斯托雷平改革也是回天乏术,不仅未能挽救沙俄于危难存亡之际,反而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国内矛盾。
邓尼金南俄(邓尼金娜)
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案点燃了巴尔干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支持盟友塞尔维亚,沙俄进行战争总动员,德奥对俄宣战。
在国家的响应号召下,出身于困顿的神父家庭,年方20岁的华西列夫斯基毅然选择步入军旅保卫祖国,1915年华西列夫斯基进入莫斯科的阿列克谢耶夫军事学院学习。
虽然沙俄的工业发展相对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非常落后,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却让沙俄的动员力量非常强大,短短一个多月就迅速动员了将近400多万的士兵。
然而,落后的工业体系却无法让这个宏大的百万之师发挥其作用。沙俄士兵不仅武器匮乏,甚至连必备军需都难以得到正常保障,加上一些人为的指挥失误,导致东线战场上的俄国接连被德军打败。
连续败仗不仅造成沙俄军队减员更使得宝贵的指挥军官数量锐减,指挥系统备受打击。
为了及时补充军队指挥人员,当时的沙俄军校普遍采取的都是速成培训,华西列夫斯基仅经过4个月的集训就走马上任。
1916年他跟随部队从摩尔多瓦打到罗马尼亚,参与了此时沙俄在东线发动的布鲁西洛夫攻势,利用运动战重创了奥匈帝国,华西列夫斯基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当上了上尉营长。
东线暂时的胜利并没有掩盖沙俄的内部矛盾,反而敲响了帝国的丧钟。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俄罗斯帝国垮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府并存。
这两伙人都在向军队施加自己的影响,想以此控制军队,出身贫苦家庭的华西列夫斯基自然是更亲近号召团结工农的苏维埃政权。
1917年6月末,为了再度转移国内矛盾,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首脑的克伦斯基决定继续参加一战,与德奥同盟国战斗到底。
残酷的现实再度打了临时政府一个响亮的耳光,克伦斯基攻势以俄罗斯全线崩溃而告终,厌恶战争已久的俄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发动了十月革命,临时政府垮台。
十月革命虽然取得胜利,但是俄罗斯的旧军队的军官队伍中却依然有大量的军官与沙俄贵族、俄国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工农运动保持着观望甚至是抵触的情绪。
华西列夫斯基则是全力支持工农群众运动,承认苏维埃政权,此举遭到其他旧军官的集体排斥,最后只好辞职回乡,但更幸运的是华西列夫斯基得以与这些沙俄旧军官彻底划清界限。
1918年8月,面对庞大的白军和协约国干涉军,苏维埃俄国沦丧了四分之三的国土。
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华西列夫斯基再度复出,接受红军的征召,重披战袍加入苏俄红军,抵抗白军和协约国干涉军。
在与白军邓尼金的作战中,华西列夫斯基凭借在一战中积累的军事经验以及异于常人的军事天分屡立战功,苏波战争中更是在红军的指挥层中初露麟角。
1921年苏俄内战结束,华西列夫斯基已经升任副团长。
从一战到苏俄内战这七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华西列夫斯基的战功算不上赫赫有名,但也算小有所成!
而与沙俄旧军官的彻底决裂则奠定了他的正确政治立场,也就是所谓的根红苗正!这也是为什么1934年大肃反运动兴起后,苏联红军中有大批的沙俄旧军官惨遭牵连屠戮,而华西列夫斯基却能安然自若地躲过一劫!
大肃反持续四年多,大批的苏联指战员全都被处决,苏联的军队指挥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华西列夫斯基避开了可怕的肃反,在1935年苏联第一次授衔仪式上还被授予了上尉军衔,一年后又被送入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深造。
1938年华西列夫斯基参与经略远东共和国地区的军事工作,多次成功粉碎日军制造的边境冲突,同年他正式加入苏联共产党,并调回总参谋部工作。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此前苏德虽然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目光敏锐的华西列夫斯基和其他头脑清晰地将领一样坚信,纳粹在日后必然会入侵俄国。为此,他在总参作战部负责拟定针对在未来德军入侵的迎击准备计划。
就在同一年,力图恢复对波罗的海控制权以及缓解对列宁格勒的压力,苏联策划对芬兰的战争计划,华西列夫斯基就是计划的制定者之一。
随着战争的乌云不断蔓延在苏联的上空,身为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的华西列夫斯基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不过他依然兢兢业业,不分昼夜的持续工作,如此辛勤的努力自然不会被领导们忽视。
果不其然,在莫洛托夫的引荐下,斯大林注意到了勤劳的华西列夫斯基。
1940年的华西列夫斯基升任少将,在一次军事会议结束后的聚会上,斯大林在席间举杯提议
接着斯大林又询问了华西列夫斯基缘何不与父亲联系。华西列夫斯基委婉的说明父母是东正教徒,以及早已同他们断绝联系的实情。
当时的苏联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建设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无神论,华西列夫斯基又是一名党员,在那种特殊的历史年代下,要是家人信仰有神论势必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
得知缘由的斯大林当即要求华西列夫斯基恢复同家人的联系,至于信仰问题以及组织等方面的问题则交给他这位苏联的最高统帅出面解决。
后来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在前期战局十分不利,莫斯科保卫战时华西列夫斯基整日基本就不休息了,斯大林由此给他下达明确命令要求每日至少休息六小时以上!
而且还不定期抽查,要是发现这名工作狂还在埋头工作就直接训斥一番!据说华西列夫斯基为此刻意把办公桌搬进卧室,这样一旦获悉斯大林来检查就立刻关掉台灯躺在床上休息,此事还被其他苏联将军写进回忆录充作笑谈。
由此不难看出,苏联的最高统帅已经观察他许久,他所付出的每一份勤劳都被斯大林看在眼里。一国元首能在百忙之中关心属下的家事,若非中意这名爱将又怎能如此大费周章?这便是他平步青云的一个开始!
在华西列夫斯基正式进入斯大林视线这段期间,也就是1941年6月,纳粹德国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在战争爆发后,原总参谋长是性格耿直倔强的朱可夫,朱可夫因为基辅战役的战略规划与斯大林严重相左,因此被斯大林“下派”到前线。
接任朱可夫的是苏军的战略天才沙波什尼科夫,华西列夫斯基升任副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虽然深受斯大林敬重,但面对这么个铁腕强人,他的性格便显得有些软弱,也不敢力争。
只要是斯大林的命令,就算是错误明显也是遵旨照办,这样的后果就是殆误战机,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俩人一个态度过于强硬,朱可夫经常在军事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指正斯大林决策中的问题,经常搞得最高统帅很尴尬;另一个态度过于软弱,沙波什尼科夫完全顺从斯大林,简直到了“有他没他都一样”的境地。
前者让斯大林既用且防,后者根本不被斯大林重视,这两位总参谋长走了两个极端,结果他们的合理建议都没有得到斯大林的重视,而且一度被排除在最高指挥层之外。这对于华西列夫斯基来讲就是最重要的前车之鉴!
1942年6月,华西列夫斯基晋升为上将总参谋长。
对每个人而言,能够在最高领导人身边担任要职这既是一项殊荣又是一份很艰巨的任务。
特别是当面对像斯大林这样铁腕执政的强势领导以及苏联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时,在工作中华西列夫斯基的每一句谏言都必须逐字逐句认真推敲,还得掌握方法才能使最高统帅欣然的接受自己的建议。
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武断是出了名的,他下达的作战指令倘若不能掌握压倒性的论据是无法更改的,而且即使能够成功劝说斯大林改变原有的计划,也必定在事后引起斯大林的反感。硬碰硬不行,曲意逢迎更不行,对此华西列夫斯基只能另辟蹊径。
首先,他在担任总参谋长之后吸取了两位前辈的“教训”,不卑不亢。在军事会议上既不会与斯大林当面“唱反调”,也不会像个“花瓶”一样只当个摆设。
意见照提不误,只不过这个“意见”是一个基本方向正确,但细节上有着诸多漏洞的计划。斯大林听到以后自然是会先批评华西列夫斯基几句,随即会修正他的计划,这算是领导指正下属的“工作失误”,而不属于“下属顶撞领导”,因而就不会引起斯大林的反感。
华西列夫斯基对于每条意见内容的把控都是有理有序的,关键环节绝对要逻辑清晰,论述清楚,次要环节“适当的弄出一些错误”留给最高统帅去改正。
如此一来,经过斯大林亲自整改总结出的军事计划便由此出台实施了,而且还不会再有反对声。功劳留给了最高统帅,华西列夫斯基要保证的只是让斯大林听取自己的建议,这才是真正的“一个要面子,一个要里子”。
耐心,是华西列夫斯基能够持续在斯大林身边长期工作始终屹立不倒的关键。
每次华西列夫斯基发言时都要做出一番冗长的背景铺垫,讲到核心问题时还会翻来覆去地重复论述,所以只要华西列夫斯基起身发言,一旁在座的与会者都连连叹气“字纸篓又开始了!”
不过华西列夫斯基对此毫不在意,他的这些“废话”可不是说给那些将军们听的,而是对斯大林的谏言。
斯大林有军事才能不假却不代表他是军事天才,越是细节的战术对斯大林而言就变得比较“生手”听不懂,他又不可能反复地询问。但是华西列夫斯基却不厌其烦可以反复地讲解,只要最高统帅能听懂,自己就算说再多的“废话”也是值得的。
因此,对于性格耿直豪爽的将军们而言,这两点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优秀品质,他们过于锋芒毕露,大部分领导人都喜欢力大无穷的快马,而不喜欢桀骜不驯的野马。
华西列夫斯基深谙此道,在斯大林面前从来都是隐藏锋芒却又坚持原则的人。
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遮挡”领导的缺点,并且还能适当地抬高领导的光辉形象。
例如在任何场合下,华西列夫斯基都不会驳斥斯大林的主张,所有的意见都是通过私下里的个人谈话中平稳地予以表述。旁敲侧击,潜移默化地影响最高统帅的决策。
本来在苏德战争初期的斯大林并不看重总参谋部,因为他习惯一手抓不容二话。但在华西列夫斯基这种“遮羞”处理的帮助下,越发的倚重总参谋部的意见,所做出的部署也更加合理规范。
华西列夫斯基也不是一个贪图功名的人,有些人稍建寸功就满世界宣扬引得一众人反感,而华西列夫斯基从来都是把军事行动的策划方案交给斯大林,继而由最高统帅做全面的指导。至于以谁的名义定义这个方案,他从不在乎。
试问有哪个领导不喜欢这种才华横溢却不自鸣得意、为人谦虚且工作勤劳的下属?
所以到了1943年1月,华西列夫斯基升为大将军。2月底就被授予了元帅军衔,正式成为苏联元帅!
要知道从大将到元帅就像是跃龙门,红军中很多人用了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求之不得,而华西列夫斯基仅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他也因此被称为“火箭将军”。
由于华西列夫斯基长期在总参谋部任职,也很少莅临一线亲自指挥作战。他的功绩主要是在军事行动的策划环节,至于如何实施则是前线将军们的任务。不过偶尔有时局需要,他也会一往直前地冲上去指挥战斗。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就有华西列夫斯基的指挥身影。当时的德军北路中路进攻相继受挫,因此便将方向放在了南部的伏尔加河地区,企图打下南部地区在徐图北上再度进攻莫斯科。为了挫败纳粹的入侵,苏军同样集结重兵,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
华西列夫斯基之前是红军大本营派往斯大林格勒的代表,为了让后方指挥部及时地掌控战场动向,他连续往返两地,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军事部署计划。
之后替代布琼尼一度指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他军旅生涯中少有的大会战指挥记录。事实证明他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华西列夫斯基的指挥才能并不输于朱可夫。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终也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
转入反攻之后的华西列夫斯基,便负责白俄罗斯方面军对东普鲁士发起进攻。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可是普鲁士的兴起之地,德军在此严防死守,然而在华西列夫斯基的指挥下,他最终完成了对斯大林的承诺“2~3周之内拿下柯尼斯堡”!
苏德战争结束后便是对日作战,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远东军区总司令,制定并实施了“八月风暴计划”。
俄国在1904与日本的战争中受到的耻辱被华西列夫斯基一雪前耻,百万关东军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就被彻底歼灭,加速了日军的灭亡。若非日本“及时的”宣布投降,华西列夫斯基是作出了登陆日本本岛的战略部署的。
1953年斯大林逝世,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贝利亚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赫鲁晓夫倚仗来自军方朱可夫的支持胜出,成为苏联的第一书记。
曾经作为斯大林心腹的华西列夫斯基被一降再降,但是他为人忠厚口碑不错,赫鲁晓夫也没有为难他。
到1958年赫鲁晓夫完全掌控苏联后,朱可夫示意华西列夫斯基“该写回忆录了”,弦外之音就是说“您该退休离职了”。
华西列夫斯基反应过后也不抗争也不反驳,主动辞去在国防部的工作去养老部门赋闲,度过他长达二十年的休闲生活。1977年12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病逝。
纵观这位元帅看似平淡无奇的一生,却透露出一个至高无上的人生哲理——大智若愚。
华西列夫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才华的人,倘若他也像朱可夫那样锋芒毕露,也许他也能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但更有可能他会栽在某次不知名的政治运动中,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在那样的特定政治历史环境下,他的大智若愚明显是最理智的抉择。
相比之下,朱可夫虽然誉满天下,然而他的结局可不比华西列夫斯基好到哪里,斯大林对他因他功高盖主而既用且防。
赫鲁晓夫在利用朱可夫的威望奠定统治基础后就把他拉下马,勃列日涅夫把朱可夫的回忆录篡改成了“朱可夫元帅同勃列日涅夫在二战中的交流”。朱可夫在三代苏联领导人的任期里都大起大落,最后凄凉离世。
再看华西列夫斯基,早年躲过大肃反,中年荣升元帅,晚年平稳着陆,若不是牢牢抓稳“大智若愚”这一人生信念又怎会成就他的一生?不禁令人感叹大智若愚真可谓是人生哲理,大智慧!
1、《装傻的高手》,陈勇
2、《华西列夫斯基扮“傻瓜”》,张文开
3、《屡建奇功的华西列夫斯基》,闰明
4、《如何“领导”斯大林领导更须懂得示弱》,佚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