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你可以劝说庄公母子黄泉相见,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泻泻。
在这里,你可以碰见匆匆而回的弦高,用十二头牛拯救了自己的国家。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最佳答案(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年级)
在这里,你可以在星夜与烛之武一起缒下城墙,到秦国营地痛陈利害,拯救危亡之际的郑国。
在这里,你可以在新郑城东门偶遇落魄的孔子,顺便听听丧家之犬的来历。
在这里,你可以提醒伍子胥,他那个不靠谱的王子,即将惹下天大的祸事。
郑人买履、守株待兔、买椟还珠……
在这里,韩非子一支生花妙笔开足马力黑这块土地的前任——郑国人。
阴阳眼|文
八千年前的东亚大陆腹地,在丘陵与平原交汇的一个平坦岗地上,一个穿着麻布衣服,手提石镰的人正在眺望自己的粟田,温热的风吹过脸庞,沉甸甸的粟穗随风起舞,空气中潮湿的水汽是来自东方大海的馈赠。
此时,整个地球处于最热的一个时段,如今中国东海的海岸线比现在更靠近大陆,东方和南方遍布沼泽,湿热难耐,鳄鱼毒蛇以及不知名得毒蚊虫让人无法生存,中原地区犀牛大象还有巨型的爬行动物时不时的出现,侵扰人类。
后世的中原此刻的气候是不折不扣的亚热带,这样温热潮湿的气候将持续好长时间,直到一个在甲骨上刻字的政权没落,整个大地开始变冷和干燥。
此时的大陆上,最适合人生存的地方在丘,岗,台地上。
而这个男人伫立的地方,在八千年之后,是一个村子,村子的名字叫裴李岗。
一望无际金黄的粟田,整齐的田垄,一人高的茅屋覆盖着半人深的地穴,广袤的大地坐落着一个一个这样的村子,村子外的河流野沼中,蒲苇摇曳,白鹤,灰鹳振翅起舞。
这些使用石器的人们,在丰收时歌唱起舞,女人盛装打扮,带上绿松石项链,孩子们拿起心爱陶制玩具,男人们吹起骨笛,一起欢声笑语。一旦有人去世,他们哀婉低歌,把逝去的灵魂送上天空,把身体埋在墓地,郑重的陪葬下一套套精美的石磨盘、石磨棒,期待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依然能吃到美味的粟谷。
八千年以后,我们挖出了他们用的石磨盘、石磨棒,挖出了他们的绿松石项链和骨笛,我们把他们生活过的遗迹命名为“裴李岗遗址”,把这个时代统称为“裴李岗文化”。
在新郑博物馆的展厅里,凝视八千年前先民们留下的礼物,你似乎还能感受到温热潮湿的风,还有粟米成熟的香气。
·新郑博物馆
在距今五千年的时候,整个地球的湿热一如既往的继续,而在这块最适合生存的地方,依旧聚集了更多的人,丰饶的大地孕育了更多的部族人群,曾经粟米丰收的高台地上,一个强大的部族在崛起。
他们以“以力量著称的熊”为标识,他们在姬水之畔继续种植粟米、稻谷、甚至小麦,他们开始酿酒,建造更为壮观的宫室、房屋来充实城市,他们拥有强大的军队,金属的兵器和带有车轮的战车。
这个部族被称为有熊部族,以姬为姓,但是车的发明让他们拥有了一个新的称号。
对,车,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后世之人管发明车的这块高岗叫做轩辕之丘,在这座丘上生长着一个伟大的人,他被授予一个尊号,叫轩辕黄帝。
一个伟大的文明出现了,在世界的东方,隐隐有龙吟声响起。
那个叫黄帝的智者宣布一个伟大的民族登上世界舞台。
而今,我们都以是他的子孙而自豪。
·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回望几千年,当我们再次漫步在这座叫做新郑的小城,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原始生长的力量和雄劲勃发的英姿,倒是有几分江南的婉约和物华天宝的秀丽。
可能是因为那两条河吧,那两条叫做溱水和洧水的河流淌了几千年,被人吟咏至今,依然涣涣而流,这两条河紧紧怀抱的城市,叫做新郑。
时针拨回两千八百年前,公元前806年,黄帝的第26世孙,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姬友被封国了,他的称号为郑,紧紧依着首都镐京,十几年之后,他的侄子周幽王封他为司徒,他成了周朝天子之下最有权柄的六个人之一。
他风光一时无两,可是隐忧也接踵而来,周幽王太能折腾了,感觉这周朝要被他折腾垮,于是姬友想要搬家,他看中了当时洛阳以东,济水、黄河、溱水、洧水之间的土地,公元前770年在得到周天子允许之后,姬友开始行动,他以高明的整治手腕灭掉了当时备受王室信任的虢国和侩国,然后把家安在了这里,在曾经的有熊国都城建立了一个新的都城——新郑。
八千年裴李岗、五千年有熊、两千七百年新郑,看似时空错乱的三个名字,却见证了新郑近一万年的发展。
这座舞台的大幕已经拉开,在这座舞台上,注定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辉煌演出。
无名先民伴着石磨盘长眠地下,他们的墓地上还有骨笛的回响,这是强大生命力的浪漫。
有熊部落的那个长者将注定成为华夏族儿女最强大的信仰,令我们膜拜和缅怀,是这个星球上华人的骄傲和自信之源。
春秋郑国在此建都391年,韩国灭郑之后迁都至此又续145年,春秋至战国,新郑为都五百余年。
新郑,这个郑国的新都城,从传奇而来,也注定要成为传奇的舞台。
他浪漫,诗经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这里。
他多情,洧水河畔“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在这里。
他俊美,孟子说“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美少年子都在这里。
他是拉开春秋争霸开端的郑庄公,射下周王室华丽的遮羞布。
·郑庄公
他是“不毁乡校”的明相子产,中兴郑国,无人敢欺。
他是水利工程师郑国呕心沥血想要拯救的国家。
他是战国第一段子手,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家乡。
他是汉初三杰张良念念不忘的故都。
他是第一部商业保护法的出生地,他是第一部行文法的颁布地。
他是法家的诞生地之一,也是律师鼻祖邓析的故地。
壮哉,新郑!
在这里,你可以见证郑庄公套路弟弟,欲擒故纵克段于鄢。
在这里,你可以劝说庄公母子黄泉相见,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泻泻。
在这里,你可以碰见匆匆而回的弦高,用十二头牛拯救了自己的国家。
在这里,你可以在星夜与烛之武一起缒下城墙,到秦国营地痛陈利害,拯救危亡之际的郑国。
在这里,你可以在新郑城东门偶遇落魄的孔子,顺便听听丧家之犬的来历。
在这里,你可以提醒伍子胥,他那个不靠谱的王子,即将惹下天大的祸事。
郑人买履、守株待兔、买椟还珠……
在这里,韩非子一支生花妙笔开足马力黑这块土地的前任——郑国人。
春秋之精彩,无过于郑国,战国之遗憾,无过于韩国。
从郑到韩,五百三十余年的都城,这个城池承载了太多历史。
横卧在中原大地上,长达四十五里的郑韩古城墙,至今依然巍峨苍劲,当年的威风已经收起,多了一些含蓄和美丽。
城之外,蒲沼里蒲苇摇曳,白鹤飞起,城之里,熏铸之地,铜鹤骄傲的在方壶上的莲花里振翅,成为时代的精神,华夏的瑰宝。
春秋过去了,战国过去了,两汉两晋,南北朝……
新郑分出苑陵,苑陵又合并新郑,新郑又合并苑陵……
这热闹的时代,新郑一波都没有错过,疲累的他想要歇一歇……
可是,没那么容易,因为时间正在积蓄力量,迎接下一波的精彩。
一千四百余年前,有个人拖着病躯来到了新郑,他刚从四川卸任,他还欠着长安姑娘的情债,还有天下诗迷的期望。
可是,他病了,一病不起,再也拿不动笔,写不了大唐的江山,只能写下悲惨的《五悲文》。
他明白自己时日无多,就在具茨山下买了房子,预先修好了墓地,僵卧在里面等死,可是病魔似乎不着急带走他,反而给他更多的折磨。
他实在是受不了这份苦痛,挣扎着投进了具茨山下的河里,一代诗人就此陨落,引发无数人的哀婉,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
他不知道的是,七十七年后,在距他直线距离不到十公里的新郑东郭宅,另外一个大诗人呱呱坠地,他的祖父为了让孩子随处都有房产,给他起了个整古烁今的名字——白居易。
·白居易
那天下着大雨,东郭宅附近的洧水涨起,环绕着高大的新郑古城南下而去,也预示了这个婴孩注定漂泊的一生。
八个月识“之无”,六岁赋诗,九岁辨声韵,少年聪慧,神童之名鹊起,溱洧的灵秀,诗经的烂漫,有熊的千年的钟灵毓秀分了一股灵气到了这个孩子身上。
他也没有辜负这份幸运,用加倍的勤奋刻苦把这股灵气化成才华,“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他成功了,他的十六岁,是属于长安的十六岁,那一年,顾况拿着他的诗集拍案而起,那一年,他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风靡了整个大唐。
十一年之后,他又骄傲的在大雁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那一年的大唐,只录取了十七名进士,全天下的读书人,只中了这十七个人,一群中进士的白头翁中,他嫩的像一棵雨后的春笋,骄傲,挺拔,生机勃勃。
大唐,我来了!
此后的故事我们几乎耳熟能详,他入翰林,进仕林,拾遗补缺,居于中央之侧,紧接着就遭贬谪,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巴蜀之地东坡种花,又逢起用,屡谏不纳,自请抚苏杭,从此之后江南春雨成了他诗歌里的常客。
入中枢,守地方,庙堂谏言,开疆抚民,一手治政,一手写诗,所经之处无不政声鹊起,名篇佳作不断。
他56岁那一年,从苏州卸任太守去向洛阳,白居易特意绕道新郑,再一次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家乡。
在溱洧水旁驻足,在具茨山下流连,特意在自己的旧榻又睡了一晚,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儿时情形历历在目,他心情激荡忍不住提笔写下:“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到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去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惟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诗人用早已不在的荥阳郡来代指新郑,在他心目中,这块古风悠久,历史绵长的土地也正像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的那个荥阳郡一样令人怀念,眷恋吧。
这一晚之后,故乡的山就只在诗人的脑海里,并且不停的涌动在他的诗歌里,他的诗歌里时不时可以看到“轩辕”“郑国”“子产”“溱洧”“郑风”“东郭”“枣树”等字样。
故乡虽远,可是你却一直在我心里,我步履虽长,但是根却一直留在溱洧水畔。
时间终于走向了他生命的终点,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白居易写下了《醉吟先生墓志铭》,他用那只写过无数诗篇的手重重写下一行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
诗人一生都没回去的故乡,他的老友裴度却长眠在了这里。
公元839年,发生了两件事,隐居香山的白居易得了风疾,身体严重受损,这一年,他的挚友裴度去世,葬在了新郑的小乔乡(现龙湖镇)。
裴度,晚唐明相,实现了晚唐中兴,为相二十多年,举荐名士无数,李德裕、李宗闵、韩佽封……还保护刘禹锡不受迫害。
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是系大唐江山安危于一身的重臣。
白居易在香山生病那一年,裴度走了,长眠于新郑,这片宽厚的大地拥着这位疲累的老人,给他以安稳。
中兴之相走了,盛唐没了,这片土地谁还在?
当然还有,还有后周太祖郭威和他的儿子世宗柴荣,父子俩借这方风水宝地小憩,哦不,或者叫一梦不醒。
这后周孤儿寡母的天下,被号称好兄弟的赵匡胤轻轻巧巧的夺了去,后周两位雄主只能躺在新郑郭店陵上村的地下,淡淡的看着穿着黄袍的大宋好兄弟。
纸衣瓦棺是我,我是勤俭能干,仁心天下的郭威。
统一未竟是我,我是中道崩殂,心怀遗憾的柴荣。
后周皇陵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寓言,这个寓言里有谎言和背叛还有嘴上的假仁假义,不管怎么说,新郑这片宽厚的土地接纳了这对父子。
安眠吧,也安心吧,在这片祖先庇佑的土地上。
大宋新立,这片土地还有谁来演绎风流?
李诫说,还有我,我从新郑来,带着兰花草……哦,不,《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李诫,字明仲北宋人,生于新郑龙湖,历任将作监主簿、丞、少监,官至将作监。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事宜。
一句话,大宋建筑行业的总工程师!
那一年,哲宗皇帝拍着李诫的肩膀说:“明仲啊,把我大宋营造之术造册留念吧。”
李诫说:“遵旨!”
就这样,一部皇皇巨著诞生了,这部书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土木建筑工程著作之一。
这部书的诞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划时代创举,是营造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凭此书,李诫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伟大的建筑科学家,李诫也成为中国古建筑界所供奉的祖师爷。
一千年以后,著名的建筑工程师梁思成和林徽因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梁从诫。”
他们是李诫的死忠粉!
他去世那年,又归葬在家乡龙湖的梅山,梅花烂漫,幼山无声,唯有路过的黄庭坚不知道,自己曾经与谁擦肩而过。
慢着,黄庭坚?
没错,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书法绘画双绝的黄庭坚。
他曾经暂住在新郑,深爱郭店保安寺的兰花。
公元1103年,他流连于新郑,尤爱保安寺的幽静,住在这里,还亲自种植了一池兰花,把住的地方命名为“清身轩”,每天都在这轩里吟诵诗歌,观赏兰花,好不快活。
直到要赴宜州,才恋恋不舍的告别新郑,临别的时候还特意作了《封植兰花手约》给寺里的僧人,嘱咐他们一定要照管好这池兰花,说不定我将来还要回来。
可惜,自走之后,再也没机会回来,那池兰花,也淹没在了历史最深处。
1072年,一代文宗欧阳修去了。
·欧阳修
1075年,皇帝赐葬欧阳修新郑。
新郑多了一个叫做旌贤乡的地方,这个地方形胜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藏风聚水。
一代大儒欧阳修,就此永住新郑,他的儿孙紧紧环绕,欧阳家就此扎根中原,代代相续。
一代文宗所在之处,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郁郁葱葱。
如遇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有“欧坟烟雨”美称,新郑人敬爱欧阳修,尊为新郑古八景之一。
他的一生无须赘述,凡是识字之人,都当知道他的文名。
他品格高尚,他文名天下,他力主改革,他清廉刚直,他一生起落数次,却依然对天下苍生心怀责任。他的一生用辉煌二字都不足以形容。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牛耳者,他做过大宋数届主考官,他的学生有苏洵、苏轼、苏辙及曾巩、王安石……
如今的欧阳修陵园,高考之前特别热闹,原因我不说,想必你也知道。
但是,九泉之下的欧阳修并不孤单。
因为还有好多北宋的名臣将相都将自己的人生后花园选在了新郑。
王曾,状元及第,仁宗朝名相,葬在新郑梅河北岸,即今新郑市薛店镇寺王村北。
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都是北宋重臣。陈尧叟、陈尧咨,都是状元及第,陈尧叟、陈尧佐,都曾担当宰相。尧咨虽不拜相,却官拜天雄军(大名府)节度使,卒赠太尉。一门弟兄三人,两宰相一节度,两状元一进士,与父陈省华(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同葬新郑市城北约30华里的宰相陈村。
王德用,北宋名将,官至枢密使(国家最高军事长官),葬于管城之西南,即今新郑市龙湖镇荆王村东。
吴育,进士考试获礼部第一,仁宗朝担当参知政事(副宰相),葬新郑崇义乡朝村,即今新郑市辛店镇老赵庄。
欧阳修,进士及第,一代文宗,官至参知政事,葬于新郑旌贤乡刘村,即今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
曾公亮,进士及第,官拜宰相,葬于新郑梅河北岸,即今新郑市八千乡辛庄村南。
新郑古墓林立,地下王公将相何其多也,若论势力之大,名臣之多,除了上古的黄帝臣属集团,以建制入住的郑国王室和贵族集团,北宋将相团当属第三。
对,这么多人,你们还只能占据第三的位置。
想必在下面打麻将,也不会不够手吧!
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新郑,阳缓里,出生了一个孩子。
从上面这一串年号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个战乱如麻的年代,也是最兵荒马乱的时代,而新郑的阳缓里(现在的许岗村)却平静如世外桃源,诞下并养育了一代大儒——许衡。
神童,少年聪明,青年游学,中年进入仕途,位居中央,同样的出生地同样的经历,历史仿佛在重演。
对于他,有太多的故事要说,就援引一次座谈会对他的部分评价,这个评价中肯的讲述了他的一生。
“许衡是中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思想、教育、政治、科技、文学等方面都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许衡说服了元代统治者部分采纳了他的“行汉法”建议,吸取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兴文治,减轻了元初战乱对社会生产的破坏;许衡是程朱理学在元代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光大者,使朱学在元代得以北传,他也因此成为理学的北方宗师;许衡领导了《授时历》的编制,他对《授时历》的贡献应与郭守敬等人一样彪炳史册;许衡在医学方面既有理论又有临床经验,在数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也颇有成就,是元代一位很有作为的科学家;许衡创建了元朝的国子学,为元朝培养了一大批拥有儒家思想的高级管理人才。”
也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巧合,还是真的有风水之说,他的出生地,与当年白居易的出生地,直线距离不到五公里……
元朝去了,大明来了。1513年,在新郑,又出生了一个强人。
要说真奇怪,这个地方擅长出力挽狂澜的人。
晚明最被低估的首辅出生在这里,他就是高拱。
·高拱画像
是不是有点眼熟,对,这块地方擅长出这样的人才。
十七岁中举,第一名,二十七岁中进士,入翰林,高大魁梧,文名在外,一身刚正身板,一笔锦绣文章,据说写的文章之秀美,连老贼严嵩都赞叹不已。
他是裕王的亲老师,在裕王那些爹爹不爱,姥姥不亲的岁月里,是他用一身正气护住了懦弱的王爷,给他鼓励,给他希望,给他讲述人生道理,天下大事。
此时的大明朝内腐败,边疆不靖,如同一座残破的屋子,已经在摇摇欲坠的边缘,裕王坚信,只有高老师才是中兴大明重振天下的希望。
很快,嘉靖帝吃丹药把自己吃挂了。
裕王登基,是为隆庆帝。
隆庆帝说:来吧,老师,该你施展才能了。
高拱闻声而至,手里拿着厚厚几十万字的改革纲要——好,待老师为你打造一个崭新的大明。
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朝中尚有一个徐阶。
两个人都是强势之人,而且政见不同,恶斗几个回合,朝中大乱,两派争斗不休,性格刚正的高拱为了避免朝纲动摇,主动辞官回乡。
直到三年以后,徐阶退休,高拱才归来。
归来的高拱一口气颁布了考评吏治,反腐用廉,整饬边防,开放海禁,保护商贸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强势推进,效果明显。一时间,朝野内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清明景象,一系列新政,让大明王朝起死回生,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隆万中兴”时代,正是从他手中开始。
可惜,隆庆帝只在位了短短几年,作为一个短命皇帝,他去的太可惜了。
而高拱却不知知道,他最大的靠山已经走了,他依然刚正,依然无所畏惧,依然在改革道路上披荆斩棘。
有个人已经嫌他碍事很久了,这个人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和太监冯保通过一系列见不得人手段,驱逐了高拱。
当高拱得知被驱逐时候一脸懵,因为改革正进行,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张居正假惺惺的接过手说:“老哥你回去休息吧,这个事业有我就好。”
明白过来神的高拱这才发现,自己视为助手和接班人的张居正居然是把自己推翻的主要黑手。
大明,在张居正绥靖式的改革下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无可避免的滑向了灭亡的深渊。
大明,错过了最好也是最恰当的改革时机。
我们不能指责什么,我们只能扼腕叹息,本该在这个时候和世界接轨的中华,就此开始出现了保守的气息。
1578年8月4日,高拱去世了,临走之前还念念不忘未竟的事业,只可惜他的事业刚起色就被驱逐,他的改革被变的不伦不类,本来是彻底的手术被弄成了温和的一剂补药,他的光芒被掩映,他成了晚明被最低估的首辅。
新郑,默默接纳了自己的孩子,用温和的风,沉静的水来安抚他的愁绪和执念。
大明最后一位真正的改革者,长眠故乡。
新郑的历史还在继续,可是史书上的传奇,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这个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城市依然焕发生机,依然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那些出生在此地的先贤,你们是这里的骄傲,那些长眠在这里的智者,你们让我们为此而自豪。
合起志书,感慨万千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
壮哉,新郑!
欢迎投稿
邮箱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