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三社”“四化”,实现社区治理“五有效”

“三社”“四化”,实现社区治理“五有效”

“三社”“四化”,实现社区治理“五有效”近年来,龙华区在大和村实行“三社”联动、创新“四化”治理措施,解码城中村社区治理新路径。突出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街区营造、社区治理,扎实推进社区治理实现了“五有效”。

提升社会治理四化水平_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四化_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水平

广东深圳市龙华区大和社区——

“三社”“四化”,实现社区治理“五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24日在深圳龙华视察社区治理时强调:“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背景与起因

广东深圳市龙华区110个社区有77个在城中村。其中隶属于观湖街道的大和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社区,面积2.083平方公里,共有房屋1049栋14125间(套),居民4241户21059人,其中非户籍外来人口占96.5%以上。基础设施落后、人口成分复杂、安全隐患较多、管理水平不高,本地居民与非户籍人员融合度底,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积极性不高,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难点。近几年来,龙华区在大和村实行“三社”联动、创新“四化”治理措施,解码城中村社区治理新路径。突出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街区营造、社区治理,扎实推进社区治理实现了“五有效”。

做法与经过

(一)立足社区实际,努力做到决策“科学化”

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科学精准施策。

一是科学设计定思路。突出村情民情设计入户探访登记表,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追求,邀请领导、专家、社区网格员、各社工机构党支部、景观设计师、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为大和村积极建言献策。精准分析社区的基本需求、挖掘社区资源、了解社区历史等,为社区治理科学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二是摸清底数访群众。组织社工和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走村串户,组织社区骨干人群、重点人群、相关方面座谈等,问需于民,全面掌握辖区房屋数量、人口结构、个性需求等情况,并根据社区发展情况和居民需求定期更新,动态、精准把握社区资源、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三是分析研判拿对策。根据大调研大走访情况,梳理一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形成了龙华区城中村百姓愿景1000个,为社区科学决策、有效服务居民提供依据,努力让社区居民“我的愿景”能在“我的村、我的城”中变为现实,真正做到治理推进有举措、全面实施有保障。

(二)瞄准优质高效,提供社区服务“一体化”

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一是编写服务指南。针对社区群众差异化需求,制定龙华区城中村社工个案服务实施工作指引,聚焦城中村社工个案服务实施工作,从家庭整体视角出发,分心理社会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焦点解决短程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理性情绪治疗、叙事治疗、哀伤辅导、危机干预等8种服务模式,努力使社工服务更加精准、更加精细。

二是开展特色活动。举办龙华区城中村社工特色服务项目大赛,向市内外征集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的城中村社工特色服务项目,从中择优引进100个服务项目和服务个案,加上一批本土优秀的传统品牌特色服务项目,作为社工队伍组织培训的学习参考和工作借鉴。

三是做好“暖心”行动。重点在邻里关系改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老年人心理关怀等社区治理项目上发力,让特殊群体感受社会关怀。党建聚合社区治理力量,通过公益创投“社工支网计划”,引进社工机构党支部参与社区治理。聚合区相关职能部门、观湖街道、观城社区工作站等力量,有效提供治理服务和保障。聚合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社工等社会力量,以“包楼”服务的形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三)着眼长治长效,全面实现治理“系统化”

抓好软硬件基本保障,提高社区治理的系统化水平。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依托近400平方米的区社工行业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党群空间”“聚社空间”“智汇空间”三大阵地,建立起社会工作服务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设置居民意见墙、居民议事吧、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服务点。科学配备养老、儿童福利、社会救助、残障康复等30名不同专长的专业社工,为有需要的居民开展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生计发展、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由社区居委会收集城中村涉及环卫、基础设施、房屋租赁、教育和文体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再由居民投票,从中精选编制小区居民议事事项清单100例。完善城中村居民协商共治议事流程、制定了社工特色服务项目清单100例和城中村社工个案服务实施工作指引等相关制度。完善“三事分流”(“大事”政府主导快办、“小事”基层协商共办、“私事”依法有序自办)自治机制,明确清单3大项48小项,设定“社区居民议事日”。实施《社区居委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推行服务体系七个“标准化”,激活社区自治活力。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将民生微实事和社区活力资金向社区倾斜,保证基础建设、精细服务、环境提升、文化营造等项目实施有投入有保障,以此撬动各类社区资源参与基层治理。催生培育各类社区型社会组织,有效反哺社区,为居民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开展契合居民需求、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了邻里间的黏合度和居民的家园意识。

(四)追求举措创新,打造治理品牌“多样化”

努力探索“三社”联动助推城中村治理新路径。

一是创新服务项目库建设。区民政局加强在社工服务方面先行探索,梳理总结形成了100例城中村社工服务创新经验项目库。根据社区居民现实需求,建立区级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库,既满足群众普遍性需求,又具有鲜明的社区特色。

二是打造城中村社会治理“微IP”。引进北京大学、深圳经济特区社工学院等专业力量入驻,实地打造特色文化微景观。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特色街区建设,德高望重的老支书邱志仁主动将自家的庭院开放,作为社工街的公益空间。在老支书的带动下,沿街居民们纷纷将自己的私域空间“化私为公”,开放共享,原本逼仄的街面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三是创新居民活动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设键盘花园、大河故事墙、趣味电话亭社工主题反转牌、美丽花圃、脑友记、威威乐园、青工读书巷等13处创意空间和特色景观,服务24小时不打烊。打造了社区营造工作坊、儿童设计工作坊和营造“自助餐”等一批微治理品牌。

四是“三社”联动共建共治。发挥社会工作贴近居民的优势,由党员社工带领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景观设计团队与居民群众共建社区,变“单打独斗”为“多方共建”。通过2600多场活动,引导居民8400多人次参与共建。区民政局孵化培育社会组织36家、引入社会组织9家、“党建+公益”创投项目10个,开展社区培力、社区网格员赋能、戒除网瘾等社区服务。

成效与反响

(一)有效实现了社区自治有序

一是阵地“特色化”。打造了适合青年工人的青工读书巷、青工共建花园,关爱女性的美丽花圃、旋转座椅,方便老人的大和故事墙、趣味电话亭,小朋友喜欢的威威乐园等。

二是服务“精细化”。包楼模式带动15个社工机构党支部入驻区;30名党员社工和网格员联动。针对妇女、儿童、老人等开展精准服务。

三是工作“规范化”。制定了《社工个案服务实施工作指引》,指导社工针对孤、寡、老等特殊群体开展个案服务。举办社工特色服务大赛,引导专业社工扎根社区,编制《社工服务项目100例》,为包楼服务提供范本。

(二)有效壮大了“三社”治理合力

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联动作用,努力实现治理资源有效整合,治理工具充分运用,治理合力和凝聚力有效提升。在谋划上积极发挥“三社”潜能,集思广益出对策、想点子;在服务上形成工作合力,活动形式多样,设计内容紧扣需求,发动参与面广量大,多层次服务全延伸、全覆盖;在解决困难上,瞄准问题重研判、拿出举措强实施,服务居民有技巧、有成效。

(三)有效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原有村道的基础上,硬化道路,铺设沥青、透水砖,刷新彩色巷道,提升墙面彩绘。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弱电管线、消防安全、社区安全治理等硬件提升。公共场所明显改观,改造店铺广告牌、翻新篮球场、刷新房屋外立面漆、划定停车位157个、兴建露天停车场1个。充分发挥社工力量和辖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实现了社区管理规范高效。

(四)有效融合了社区邻里关系

推进了人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了人人参与建设、人人参与维护、人人共享美好环境带来的幸福家园的良好氛围。推进了人与文化相融合,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于一体,不断将社区的“和”文化传承发扬。推进了人与人相融合,本地居民与非户籍居民和睦相处,共议社区大小事、共商村规民约、共解邻里纠纷。居民参与意识增强,参与能力提升。

(五)有效提升了社区工作威望

社会工作者全方位参与社区治理,精心化、精准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既展示了社工的工作成效,也将政府资源最大限度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获得了居民的普遍点赞。同时,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社区工作威望稳步提升。

经验与启示

大和社区实行“三社”联动、“四化”治理,有助于破解城中村社区治理困境,为探索城中村社区治理新模式作出了有益尝试,对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新型城市社区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一)治理理念由单向管理向多元参与转变这种坚持以居民需求导向、社区建设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载体和社会工作者为重要支撑的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了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互补”的服务性治理方式,从而真正实现由单一的自上向下的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向多元的自下向上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转变;有利于发挥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二)促进社区居委会职能的转变

剥离出原有行政行为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使社区“两委”专注于党务政务,实现社区居委会的职能瘦身,社会组织和社工承接原来社区居委会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大社区、小社会”向“小社区、大社会”转变。社会组织和社工的介入,激发了社区的活力,缓解了社区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矛盾。

(三)打通政策制度入户落地的“最后100米”

通过社工的精准服务、社会组织创投项目等,线上线下专业宣讲,解答社区居民关切的急点、难点、痛点问题,将服务送到社区居民“家门口”,让涉及社区居民的政策制度进行高效传递和落地,提升政策的兑现率,真正让社区居民受“普惠”、得“实惠”,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供稿:广东深圳市律师行业党委办公室)

上一篇: 做讲社会公德的好公民
下一篇: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做讲社会公德的好公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