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 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
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
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民弗从也(听从)
战则请从(跟从)
⒉间:又何间焉(参与)
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曹刿请见(请求)
⒋作:一鼓作气(振作)
战则请从(请允许)
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
⒌属:忠之属也(shǔ类)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zhǔ连缀,连续)
⒍夫:夫战,勇气也(fú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
荷担者三夫(fū成年男子)
⒎故:问其故(原因)故克之(所以)
⒏其:其乡人曰(他的)
下视其辙(他们的)
公问其故(其中)
⒐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⒑以何以战(凭借,用、靠)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必以分人(把)
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
必以情(按照)
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必以信(用)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⒒于:战于长勺(在)
⒓焉:惧有伏焉(于此,兼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又何间焉(呢,语气词)
七、词性活用
⒈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⒉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⒊惧有伏焉伏:伏兵,动词作名词
八、文言句式
⒈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
译:“您”凭借什么作战?
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译:在长勺交战。
⒊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
⒋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⒌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
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⒍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
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译: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九、阅读理解
⒈标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⒉文章结构
第一自然段: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自然段: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自然段: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⒊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分三层:十年春……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
问:“何以战?”……战则请从。//
第一层: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也可分为两层:十年春……乃入见。//问:“何以战?”……
第一层: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⒋“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和战争的性质。
⒌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⒍第一自然段曹刿与鲁庄公谈话的中心内容是:“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⒎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
⑵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⒐“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结构上,承上启下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⒑“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三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时。
⒒找出选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⑴“三而竭”照应上文“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⑵“视其辙乱,望其族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⑶“公将战”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遥相呼应
⑷“可以一战”与下文两次“可矣”相照应
⒓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对话描写。
⒔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 鲁庄公:鼠目寸光
文中对二人的描写形成对比,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
以第二段为例:“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⒕“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⑴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
⑵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⒖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
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⒗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⑴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略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⑶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⑷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
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无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⑵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⒘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1⒏课后练习三: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解释。
曹刿这句话是对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答话的肯定,他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作为国君应尽心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忠于职守在今天依然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朗读:
视频教学:
课件: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理清行文思路。
2.能够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
难点: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一——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一—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二、 资料助读
(一)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编者加的。" 曹刿”是春秋时鲁国人,“论战” 指对战争的议论。从题目可以得知,本文主要记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一事件,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叙述战争的过程,而在于记叙曹刿“论战”的内容。这就决定了这篇文章叙事简洁、议论充分的特点。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
芜东北),故称“长勺之战”。
(二)相关知识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 《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 , 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两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三)写作背景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 -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字词积累
曹 刿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弗敢加也
小惠未徧小信未孚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望其旗靡 彼竭我盈
3、个性化朗读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同桌间也可分角色朗读、边表演边诵读等。
4、重点词、句翻译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E、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F、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自学展示
A、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B、在曹刿的眼里,“肉食者”都是些怎样的人?(原话回答)
C、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D、战争前这三问三答中,曹刿肯定了鲁庄公的哪一答?这说明曹刿认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得到谁的支持?这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E.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F.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