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方志四川•历史名人】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矢志于史终不悔 著录巴蜀“第一人”

【方志四川•历史名人】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矢志于史终不悔 著录巴蜀“第一人”

【方志四川•历史名人】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矢志于史终不悔 著录巴蜀“第一人”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编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

据《崇庆县志》记载: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今成都崇州市)人,大约生于公元291年,卒于361年。少年时,遍读先世遗书,颇负才名。成汉李势时,官至散骑常侍,出入宫廷,侍从皇帝,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成汉灭亡。入晋后,因东晋朝廷重中原故族,轻蜀人,遂专注于修史,写成《华阳国志》。因资料新颖可靠,叙述得法,文词典雅,而成为名闻中外、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

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_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_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

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_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_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

承家学 立宏愿 遭艰难困苦仍不改初心

常璩生于仕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深厚。承“亶勤耕作,仁爱众生。百善孝先,义节忠贞。厚德謇谔,笃学致知。清心直道,国治家兴”之家训,集“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和爱国爱民情怀于一身。因敬佩司马迁,且深感“一国之兴,在于良史”,故从小就立下了撰写益、梁、宁三州史著的宏愿。

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_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_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

常璩铜像(图片来自网络)

纵观常璩的一生,虽遭遇艰难困苦,仍不改初心。他遭流民治乱和成汉王朝分裂割据之苦,却矢志不移,以司马迁为榜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巴蜀、南中,历经艰险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窘困的考验。入成汉王朝任史官后,因坚持秉笔直书,被流放南中。入东晋江左后遭受冷遇,又被诬参与反晋,贬为庶民,生活无着落,艰难度日。艰险的自然环境,政治迫害,经济压迫,生活困境并没有将他压垮,终以毕生之力写出传世巨著《华阳国志》,为其致情于史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_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_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

《华阳国志》书影(图片来自网络)

集大成 求创新 撰传世巨著成就方志“第一人”

常璩著《华阳国志》原名《华阳国记》,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是一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被誉为“地域渊薮”“巴蜀良史”,常璩亦被称作“中国地方志始祖”。

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_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_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

我国始有方志之依可溯之于先秦以因为主以文为辅的“土地之固”。汉魏六朝以后,以图文并重之图经体方志,抑或离开图的载言纪事的方志,应运而兴。先于《华阳国志》的各类方志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即达上百种,巴蜀地区可考的方志亦有20余种,而常璩以《华阳国志》奠定方志始祖的地位自有其独到之处。

其一、首创“三结合”之志体。《华阳国志》全书分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该志综合继承了西汉以来八家“蜀纪”、历朝“正史”以及其他地方文献,完整构建了北起汉中(今属陕西)、南到南中(今属云南)、东到湘西鄂西、西际康藏甘青的广袤区域内,上起远古、下迄晋室的地理人文历史体系。将古代志书中历史、地理、人物三体相结合,创立了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记事生动的方志体裁,较以往方志将历史、地理、人物分离,各执其一记叙方式,此乃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_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_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

《华阳国志》内页书影(图片来自网络)

其二、珍贵的史料价值。就内容而言,于地理部分,全面记叙了各州的历史,郡县的沿革、治城的所在、著名的山川、重要的道路、一方的产物、各地的风俗、重要的民族,乃至官宦的政绩等;而历史部分多叙政治沿革,人物部分有赞有传,实现了“于一方人物,丁宁反复,如恐有遗,虽蛮髦之民,井臼之妇,苟有可纪,皆著于书”。其叙述有法、材料丰富,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边疆地理、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史等提供了全面珍贵的史料。如巴、蜀地区先秦的历史,在《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只有东鳞西爪的记载,使读史者为之茫昧。而《华阳国志》则记述了古巴蜀特别是蜀国的历史与传说,秦统一巴蜀的过程以及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等情况,才使我们得以窥见这段历史的大概。因该志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南朝宋时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李膺的《益州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均部分取材于《华阳国志》。

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_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_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

《华阳国志》内页书影(图片来自网络)

中外史学界亦对《华阳国记》推崇有加,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赞其为“传诸不朽”之书;北宋学者吕大防在《华阳国志·序》中说到:“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中国著名学者任乃强在《

简介》中提到:“自周代列国到现代的方志,一万种不止,莫不推《华志》为典型”;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其为“中国地方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

遵祖训 秉公直 志者精神传承千载

常氏先祖有遗训:“常氏子孙,为吏,要做铁笔良吏,因为,官吏笔下有人命;为史,要铁笔直书,不夸饰,不枉直;为学,要铁笔坚韧,穷追真理”。为遵先祖遗训,常璩毅然写下:“吾愿承源家学,修辞有经,笃学《史》《汉》,以弘道义贤能,虽殚尽心力,不为之悔也”并视为毕生信条。

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_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_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

其一,以表成著败、显善惩恶为宗旨。《华阳国志》《序志》第十二卷即提出“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并以“博考行政,总厥旧闻。班序州部,区别山川。宪章成败,旌昭仁贤。抑绌虚妄,纠正缪言。显善惩恶,以杜未然”阐明修志目的。常璩意指,编史修志,不为歌功颂德,而应昭示成败得失。要摒弃虚假论述,纠正错误言论,达到惩恶扬善、防患未然的目的。明确了修志的法度,流传至今,无疑为社会主义新方志“资治”“教化”“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宗旨之根源所在。

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_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_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

《华阳国志》内页书影(图片来自网络)

其二,以秉笔直书、求实存真为准则。秉笔直书,求实存真,是志者必须遵循的法度和应有的品质,即势必丢掉顾忌,以公正的笔触写下历史事实。而现实中,史官们大多有所顾忌、有所避讳,所以秉笔直书是件难事,很少有人做到。而常璩牢记尊师范长生的教诲:“史者,人也,事也,时也,地也,志也,人事时地务必记载准确,方能在史学上有所成就”,坚守秉直据实的史德,在所撰《华阳国志》中无不体现“宪章成败”“旌昭仁贤”“抑绌虚妄”“纠正缪言”“显善惩恶”的志者追求。

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_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_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

《华阳国志》内页书影(图片来自网络)

其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为追求。《华阳国志》《序志》第十二卷写到:“是以四岳、三涂、阳城、太室,九州之险,而不一姓;冀之北土,马之所产,古无兴国。夫恃险凭危,不阶历数,而能传国垂世,所未有也。故公孙、刘氏以败于前,而诸李踵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际,存亡之术,可以为永鉴也;干运犯历,破家丧国,可以为京观也。”以此告诫分裂者,分裂必然遭致败亡,统一才是大势所趋,足见其“大一统”思想。于现实中,面对成汉政权分裂割据、天怒人怨、分崩离析的局面,他力劝李势降晋,以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亦体现了其作为一名史学家的大局思维与历史担当。

人物扬善历史惩恶事例_惩恶扬善的人物事例_惩恶扬善的历史人物

《华阳国志》内页书影(图片来自网络)

“扬五善绌虚妄纠谬言兮,以弘三州人才济济。礼乐教化百姓和睦兮,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而大治!”这是方志初祖常璩于弥留之际留下的诗句,是对其毕生追求的真切诠释。

常璩一生矢志于史,终成“如鉴如衡千秋笔,求真求是百代师”的志者典范,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部方志巨著,更是一种厚重的方志精神,虽历经岁月洗涤,仍熠熠生辉。

往期回顾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两晋两“国志” 光焰万丈长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偶像的力量:最早的粉丝逆袭之路——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一部《三国志》 千秋良史才

上一篇: 杨氏史上大迁徙
下一篇: 战国末年楚国名将项燕〈项羽的祖父〉和汉初第一名将韩信谁更厉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