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黄丽群台湾作家(黄丽群个人资料)

黄丽群台湾作家(黄丽群个人资料)

黄丽群台湾作家(黄丽群个人资料)2019年9月20日下午,著名爱国商人、85岁的“领带大王”曾宪梓在老家广东梅州因病去世。从1961年远赴泰国,到2019年重返故里,这位游子出走58年,却始终心系家乡,临终前,他留下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自己能葬在家乡梅州;二是要把自己留下的25亿港币遗产全部捐献给国家,而不留给三个儿子。人们评价他:“在香港,曾宪梓并不是拥有财富最多的人,却是改革开放以来为祖国捐款最早、最踊跃的港

2019年9月20日下午,著名爱国商人、85岁的“领带大王”曾宪梓在老家广东梅州因病去世。

从1961年远赴泰国,到2019年重返故里,这位游子出走58年,却始终心系家乡,临终前,他留下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自己能葬在家乡梅州;二是要把自己留下的25亿港币遗产全部捐献给国家,而不留给三个儿子。

人们评价他:“在香港,曾宪梓并不是拥有财富最多的人,却是改革开放以来为祖国捐款最早、最踊跃的港人之一。”

黄丽群台湾作家(黄丽群个人资料)

黄丽群台湾作家(黄丽群个人资料)

生前,曾宪梓已为大陆的医教文卫事业捐献了12亿多港币,加上遗产,曾宪梓几乎把一生心血都回报给了祖国。

回顾当年靠国家助学金读完大学的往事,曾宪梓多次感恩地说道:“从17岁到27岁,国家养了我十年。”因此,他要不断回报自己的国家,施助于更多的学子。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正因心存善念、志在长远,身世苦难的曾宪梓才得以白手起家,创建了自己的商业王国。

1934年2月2日晚上,曾宪梓出生于广东梅州的一个贫穷家庭。

他是客家人,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都在南洋辛苦谋生,梅州地少人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不少梅州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漂洋出海,到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地去经商、贩运,寻找糊口的机会。

曾宪梓的曾祖父和祖父在南洋做小买卖时曾攒下一点钱,回梅州老家盖了新房子,也就是留存至今的曾家祖屋“三省堂”。

三省堂

不过,好景不长,曾宪梓的祖父在闯南洋时不慎染上大烟瘾,不断变卖家产,最终家里一贫如洗,为了养活病妻和幼子,曾宪梓祖父满心愧疚地前往缅甸重做生意,不久就贫病交加地死在异国,再也没能重返家乡,丢下了当时还是孩子的曾宪梓父亲、叔父和姑姑。

为了养家,曾宪梓的父亲曾荣发十几岁就中断了小学学业,带着弟弟曾桃发跟人下了南洋,在泰国做起小生意,由于兄弟俩都勤快精干,几年后,他们在泰国盘下铺面办起小百货公司,日子过得还不错。

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龄,1927年,曾荣发写信给自己的“童养媳”蓝优妹,让她来泰国结婚,当年夏天,蓝优妹独自来到泰国,嫁给了这个年轻的百货公司老板,1928年生下长子曾宪概,1934年2月生下次子曾宪梓。

有了妻子和两个幼子,曾荣发养家的压力更大了,和那些能吃苦打拼的梅州客家人一样,曾荣发既勤劳又节俭,他沉默寡言、日夜劳作,想为两个儿子攒下一笔读书的费用,把他们栽培成才,由于做小本生意太辛苦,两年后,曾荣发患上了糖尿病,他忙于生计,常疏忽于看病吃药,导致身体一天比一天差。

1938年4月,病榻上的曾荣发知道自己命不长久,拿出一张2千银元的欠单塞到蓝优妹手中,说这是他给两个儿子留下的全部身家,说完就咽气了。

这2千银元是曾荣发把自己的两间小百货公司转让给弟弟曾桃发所得,由于曾桃发一时拿不出大笔现金,就给大哥打了张欠条,曾荣发去世后,曾桃发始终不提给钱的事,最终蓝优妹什么也没争到,只被打发回梅州老家,获得了祖屋两间房子和一头水牛。

蓝优妹是个很有骨气的女人,此后,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像男人一样当起了苦力,平时耕种家里的几亩薄田,农闲时就替人家去挑石灰建房子。

她和一群大男人站在一起打工,挑的担子一点不比别人轻,人家也像对待男人一样,一担一担地计数,给她工钱。

可就算这样,家里的粮食还是不够吃,母子三人总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曾宪梓回忆,他年幼时,常听见母亲夜里翻来覆去地仔细计算明天的口粮、后天的口粮,以免家里断顿。有时候,日子实在太苦了,蓝优妹会半夜里悄悄出门,跪到丈夫的坟前哭诉着自己的辛劳与委屈,曾宪梓发现后,就会走到母亲身后,用小手擦干她的眼泪,把她拉回家中。

曾宪梓兄弟在母亲故居

在村里,曾宪梓从不敢与其他孩子冲突,因为不管谁有理,母亲听说后,都会拿起棍子打他,作为带着两个幼子的单身母亲,她在村里无依无靠,只能严格管教孩子,不与别人发生矛盾。

能挑石灰的日子很少,有时候,蓝优妹还驾驭着自家的水牛替别人耙田,主人家就用一个最大的海碗,盛上满满一碗鸡蛋煮米粉作为报酬,他们都知道蓝优妹有两个正在长身份的儿子,好心的主人把这碗粉装得格外满,好让她叫来两个儿子,母子三人一起坐在田垄上吃饱肚子。

孤儿寡母在那个时代几乎找不到什么活路,蓝优妹决定不能在家乡坐以待毙,为了养活两个儿子,她加入了盐商雇的挑盐队伍,从梅县挑盐去江西贩卖,一去就是十来天,而只有把一担盐千里迢迢挑到江西,验明无亏无损,刻薄的盐商才会给她结算工钱。

就这样,这个倔强的女人挑着一担担盐,两个肩膀都磨出茧,才把曾宪概、曾宪梓兄弟拉扯大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的日军大肆侵掠,泰国形势紧张,1942年,叔父曾桃发带着一家人返回了梅州祖屋,就住在曾宪梓家隔壁。

叔父很有钱,家里经常做红烧肉,香气飘了过来,馋得曾宪梓直流口水,有时候,饥肠辘辘的他甚至会扒在叔父家窗底下闻肉香,母亲看见了,就会严厉地教训他说:“孩子,听话,要有志气。不要看了,看了你会更想、更难受。”

直到创出“金利来”品牌后,曾宪梓仍深有感触地说道:

穷不失志,是母亲给他最好的言传身教。

抗战胜利后,1946年,曾宪概从商业职校毕业,被叔父带到泰国曼谷当学徒做生意,曾宪梓留在老家,由于母亲多年劳作落下一身伤病,家境越发贫困,拿不出钱供曾宪梓继续读书,他只能辍学当了农民。

此后,12岁的曾宪梓一边照料生病的母亲,一边下田干活,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编竹筐和下海捕鱼捉虾,即使这样,他也没忘记父亲让他好好读书的遗言,一有空就捧起借来的书籍阅读。

解放后,他得到了重新读书的机会。

曾宪梓到现在还记得,是一个搞土改的同志改变了他的一生,在发现曾宪梓爱看书后,那个同志亲自把他送到学校,对老师说:这个孩子很苦,家里穷,要多关照。土改同志还告诉他,对他这样的贫困生,国家会给助学金。

就这样,曾宪梓靠助学金读完了中学。

由于成绩优异,1956年,曾宪梓参加高考时只填报了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结果没考上,他前往广州打工一段时间,第二年再次参加高考,被中山大学生物系录取,靠国家发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得以完成大学学业。

曾宪梓的妻子黄丽群是他在梅州东山中学的同学,第一次见面,曾宪梓就对校花级别的黄丽群有了朦胧好感,还特地把自己的座位调到黄丽群旁边,当起了同桌。而黄丽群觉得曾宪梓虽然其貌不扬,却学业优秀、意志坚毅,也对他很有好感。

高考体检时,黄丽群被查出有肺病,失去了高考资格,曾宪梓赶紧来到她家,温言鼓励安慰,黄丽群担心曾宪梓会嫌弃她,曾宪梓为了表明心意,特地冒着大雷雨、走了几十里山路来黄家求婚,后来他落榜了,班主任说他就是谈恋爱分了心。

1957年元旦,曾宪梓与黄丽群领取了结婚证,黄丽群怀孕后,才发现她的肺病竟是误诊,就这样,她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却收获了一个白头到老的知心爱人。

年轻时的曾宪梓

1961年,27岁的曾宪梓从中山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广州的农科所,此时黄丽群已经生了大儿子曾智谋和二儿子曾智雄,他在农科所的宿舍楼楼梯下面用木板围了一间简易屋,把老母亲和妻儿都接到广州,一家五口团聚,过起了清贫却温暖的生活。

曾宪梓与黄丽群

本来,他可以在农科所里当一个科研人员,直到退休,可两年后,曾宪梓忽然收到大哥从海外寄来的一封信,信里愤怒地说道,1938年,他们的父亲曾荣发去世时,在曼谷留下两家小百货公司,以两千元银元的价格转让给叔父曾桃发,可叔父既没给钱,也不愿还铺子,将曾荣发的财产据为己有,大哥要曾宪梓也来泰国,兄弟俩一起与叔父对簿公堂,把父亲留下的遗产拿回来。

当时,中国政府与泰国尚未建交,曾宪梓只能取道香港,在香港逗留了三个月,拿到香港身份证、护照后,由他人担保去了泰国,1963年5月31日,曾宪梓从香港离岸出境。

来到泰国后,曾宪梓才知道大哥与叔父早就撕破了脸,关系相当不好,大哥说,来泰国学生意这几年,叔父待他很苛刻,对父亲曾荣发留下的遗产,更是从来不提,如今他们兄弟已经成年,一定要争回属于自己的财产。

当时曾宪概开了自己的领带工厂,曾宪梓就在厂里帮忙管理,挣到的工钱,除了留下一点最基本的生活费外,其他钱全都寄回广东给妻子,直到1966年,他才攒到一笔旅费,把母亲、妻子和两个儿子接来曼谷,不久,曾宪梓的三儿子曾智明出生,一家六口的衣食让他更觉得生活窘迫。

面对曾宪概的争产要求,叔父曾桃发也针锋相对,曾宪梓的姑姑、堂叔等人当时都在曼谷,叔父就集合了族中元老,一起训斥曾家兄弟。

曾桃发毫不承认自己侵吞了兄长的遗产,还大骂曾宪概忘恩负义,他从梅州把曾宪概带出来学生意,帮曾宪概在这里娶妻生子、成为一个小有身家的商人,如今曾宪概却叫来弟弟,口口声声指责叔父霸占了本属于兄弟俩的店铺。

曾宪概也拿出欠条、据理力争,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弟弟曾宪梓竟没有和他站在同一阵线。

曾宪梓目睹叔父和大哥争执,经过反复思索,他认为时过境迁,叔父如今的生意与当初那两间小店的关系已经不大,而且大哥在泰国20年,也得到叔父很多帮助,本着亲情为贵的想法,曾宪梓极力劝说二人放弃争执,还当众宣布放弃了自己的财产权,说自己不会去争那两家店的。

此举让他的叔父和大哥都深感意外,也造成曾宪梓与大哥一度关系紧张。

大哥对弟弟的举动相当愤怒,当时曾宪梓一家寄居在大哥家,兄弟不和后,哥嫂就变得非常不客气,1967年,一次争吵后,哥嫂半夜里把曾宪梓从家中驱离了,曾宪梓带着病弱的母亲、襁褓中的三儿子,全家六口人住进了贫民窟的一间小屋内。

不但居无定所,在泰国立足未稳的曾宪梓还找不到工作,只得通过在大哥厂里学到的手艺,与妻子在家手工制作丝领带,然后到处推销,连糊口都成了问题,而狠心的大哥对此却视而不见,曾宪梓陆续卖掉了手表、外套等值钱物件,却仍然维持不了生活。

这个时候,反倒是平时来往不多的叔父伸出了援手,曾桃发一来心中有愧,二来很欣赏曾宪梓的能干和大度,就主动找到曾宪梓,送给他五千元,而曾宪梓不愿受嗟来之食,当场拒绝了,于是叔父就换了个方式,让他帮忙加工领带,变相地资助着他。

一直学不会泰语的曾宪梓觉得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就决心带着老母、妻儿前往香港、另找出路。

叔父听说后,立刻往曾宪梓当时寄住的香港堂姑家寄来一万港币,并附了一封信,说明这笔钱是给大嫂蓝优妹的安家费、不得退回。

一万港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一笔巨款,当时,铜锣湾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单间也只要几万港币,现在已飞涨了几百倍。

靠这笔钱,曾宪梓开始了创业之路,他用2千元租下油麻地平安大厦的一个角落当裁剪作坊,用6千元当启动资金,买来熨斗、剪刀、尺子、缝纫机开始做领带。

做好一批领带后,他就挑着篮子到尖沙咀一带沿街售卖,一打领带赚10元,每天要卖出5打,才能维持全家人生活。

曾宪梓说一口客家味的白话,旁人一听就会取笑,说:“客家佬,话都没说明白,还想当富翁咩?”

甚至还有人呵斥和驱赶他,一向自尊、倔强的曾宪梓学会了放低自己,不在乎那些嘲笑的眼光,每每,他被上一家店赶出来,就赶紧跑到下一家店,以高频推销来提高购买率,养活一家老小。

在充满尔虞我诈的香港商圈,曾宪梓却以自己的友好、热情与坦诚交到了很多真朋友。有一次,他从洋装店里被人赶出来,第二天,他却带着一杯热咖啡上门向老板道歉并讨教,结果二人成了朋友,老板不但主动帮他代卖领带,还出了不少主意;另一次,抽丝店老板当面说他的领带“一塌糊涂”,随手扔在一边,曾宪梓又带着咖啡上门,虚心请老板指出缺点,他的真诚和谦逊让老板感到震惊,此后,店主不但仔细跟曾宪梓讲解了很多面料知识,还帮了曾宪梓不少忙,这两个人也成为曾宪梓此后的多年老友。

在内心深处,这个生物系的高材生对做领带有着强烈的“科研精神”,他想把自己的领带做到顶尖水平,成为世界一流,为此,他曾买来大量外国领带,把这些领带“大卸八块”,仔细琢磨外国货的做工、面料和设计审美,不断学习改进。

对此,曾宪梓总结说:

靠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两年不到,曾宪梓的“土货”在香港市场上就供不应求,再也不用沿街叫卖了。

但要想把小作坊扩大,他手头却缺少足够的资金,也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叔父听说后,再次主动支持了他,曾桃发不但寄来3万港币给侄子当周转资金,还同意他赊帐购买泰国丝。

这样一来,曾宪梓有了充足的周转资金,领带作坊迅速扩大,建起了自己的工厂,很快打响了名声,连永安百货等超级百货公司都把他的领带放进了展示柜,如果撕掉商标,把曾宪梓生产的领带和欧洲进口的高档领带放在一起,顾客根本分辨不出来。

办厂仅一年多时间,曾宪梓就赚到了3万多元,1971年,他特地乘飞机前往泰国,把3万元周转资金还给了叔父,也当面向多次成全他事业的叔父致谢。

从年轻时起,曾宪梓就是一个胸怀宽大、懂得感恩、很少抱怨的人,正因为他这种大度随和的态度,才得到不少人热心相助。

和叔父的相处中,他也是如此。

正因为他更看重叔父栽培大哥20年的苦心而不愿重提30年前那笔扯不清的遗产,叔父才格外欣赏他的大度与宽厚,愿意多次在困境中出手相助,试想,如果当时曾宪梓附和大哥,一个劲和叔父争产打官司,不但在家族纠纷中虚耗了大量时光,还与叔父势成水火,哪里能有后来的成功?或许只能成为曼谷的一个小百货店主,而不是后来的“领带大王”。

1972年,曾宪梓来香港仅四年,他的工厂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万港币,“金利来”成了香港领带业的翘楚,“祝君行好运、金利一起来”的广告词,让很多市民都朗朗上口。

虽然当初大哥并不理解曾宪梓放弃争产的举动,但现在大哥已经心服口服,由于曾宪概改行餐饮亏损不少,看到弟弟的成功后,他又回到了领带行业,后来也成了“东南亚领带大王”,多年后,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向来为人大气的曾宪梓与兄长曾多次前往梅州,为家乡建设一起做贡献。

曾宪概、曾宪梓兄弟在祖屋“三省堂”

曾宪梓做生意富有长远眼光,他说自己的原则是让批发商有厚利可图,他自己赚小钱、让批发商赚大钱,这样下来,产品的生命力才会长远,批发商才有干劲。

他曾提起过一件趣事,有个马来西亚商人提出要购买1万条领带,曾宪梓跟对方说,他最多只卖3千条,并帮对方算账:你先买3千条,就不用付那么多货款,卖出第一批3千条的利润,已经足够买第二批货,而且每次都能买到最新式样,客商一听很有道理,就按曾宪梓的意见下单,最终一共卖了3万条领带。曾宪梓笑称:“我用我的方法,初看少卖7千条,最终多卖了2万条。”

靠这种过人的运营能力,曾宪梓的金利来成为一个市值几十亿的商业公司,金利来领带也成了港货中的精品。

这个从梅州走出去的游子,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育他的大陆,1971年起,曾宪梓开始不断回大陆捐献,一个梅州网友曾感叹:“我从小学到博士,上过的学校里,都有宪梓楼或者曾宪梓奖学金。”

每天饭钱不超过50元、一件衣服穿几十年的曾宪梓,曾说自己“没有个人爱好,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报效国家。”临终前,他除了要求归葬故乡外,就是希望把自己的遗产全都上交给国家。

拳拳赤子心、精诚报国志,这个曾在香江写下创富传奇的老人,也在祖国怀抱里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人生传奇。

参考来源:商业人物《爱国富商曾宪梓的一生》

中外文摘《与“爱国先生”曾宪梓告别》

世界华人周刊《金利来创富传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上一篇: 张圣岳(张圣岳个人资料)
下一篇: 创新中国纪录片(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