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缏:缝上、接上。《说文》:缏,緁衣也。段玉裁注:緁者,缏其边也。
又又组词(又又组词四个字)
河南方言中,“缏”即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缏"“缏子”“缏儿”指用布料临时剪裁并缉纫而成。
剪裁接续的布料称为“裁个缏子”,用布料来接续叫“搭缏子",“帮个缏子”、“弥个缏子”。
把袖子和裤腿挽上去一截也称为“缏”,如“给袖子缏缏”,“缏裤腿”等,当是“缏”的引申义。
7、坐席:举行或参加宴会。
“席”这个词语在河南的方言中有“宴席、宴会”的意思。中国在五代之前是一个席地而坐的民族,后来域外高足家具的引入逐渐变为垂足而坐,虽然民族起居方式改变了,但坐席这个词语还是保留了下来。
9、幠:本意为覆盖、遮蔽。
《仪礼士丧礼》:“死于适室,幠用敛衾。”郑玄注:“幠,覆也。”
河南方言中,如果天地中的杂草茂密而盛,几乎覆盖住了庄稼,就可以说“草把庄稼苗都幠住了。”
10、薅:《说文》:“薅,披田草也。”本义为拔去或除去田中草。
《诗周颂·良耜》载:“其搏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即为本义。
方言中常组作“薅头发”、“薅草”等词。
11、阴肃肃:天阴而冷。
河南方言句:“看这天阴不肃肃。”《庄子。田子方第二十一》:“至阴肃肃,到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12、括:捆扎、扎束之义。
如《庄子》:“向也括,而今也被发”成玄英疏:括,撮束发也。
又引申出“约束”义,如《孔从子》:“以礼括其君,使入于善也。”
我们的方言中有“括车”(用绳索捆扎装上车的庄稼或货物);“括麦秸”(用绳索把麦子捆成捆)
13、豁:通谷,通畅的山谷,通谷的视觉效果放佛地貌出现缺口,于是引申出缺损,出现缺口之义,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稀豁之处,锄而补之。“即为”缺损“义,方言中此意用组词为“豁子”“豁豁儿”
后又引申出“裂开”、“割开“之义,如”豁了个口子“;“把鱼肚子豁开”
又又引申出“丢弃、舍弃”之义,河南人口中的“豁出去”用的正是此意。
15、敤:《广雅》:敤,椎也。椎,击也。本义即为“击打”。
河南“敤枣”一词,表示用棍子击打树上枣子使之掉落,这个场景对于8090来说是不是很勾起童年的回忆。
方言中,用棍子击打人、物也叫“敤”,如,“小心他拿棍子敤你。”
16、蛄踞:“蹲”
部分学者认为是古语“踞与蹲、蛄与蹲”同义连文式复合在中原官话中的遗留。
方言用法:“你往那边蛄踞蛄踞。”
17、拌:《广雅》:拌,弃也。
《方言》卷十:”楚人凡挥弃物,谓之拌。“
唐温庭筠《春日偶作》:“夜闻猛雨拌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方言常听到:“这东西还好好儿,拌了怪可惜。”即为此意。
18、情知:表示“诚知,明知“。
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张文成《游仙窟》:“而今赠君别,情知后会难。”
方言例句:“你情知道他是赖皮,bao借钱给他。”
19、搠:shuo把物体竖立起来。
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这厮强赖人钱财,莽夺人妻室,高筑座营和寨,斜搠面杏黄旗。”
方言:“把这根棍儿搠起来。”“搠到墙角儿。”
20、嬎:fan《说文》:生子齐均也。段玉裁注:“谓生子多而如一也。
也表示“禽类下蛋”。
方言例句:“夜儿晚上他家的老母鸡又嬎了俩鸡蛋。”
21、欶/嗍:普通话音shuò,河南音suo;《说文·欠部》欶,吮也
22、馏:把熟食再蒸加热
“馏馍”:把馍重新上锅再蒸,加热使变软。
“把那包子馏馏。”
23、噘:骂的意思
“噘人”:骂人
25、中:“可以、好、行”。
不论大街小巷、男女老幼,“中”几乎是发音频率最高的辞了,这个字不仅是河南方言、中原官话的旗杆,更体现了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跨越古今。
这个意义可以追溯到先秦,《战国策》“是秦之计中”。
宋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有“中,犹堪也,合也,行也;不中,犹云不堪也,不合也,不行也,不好也。“
到元代关汉卿《救风尘》里“可是中也不中”的含义表达方式,已经和现今中原地区的用法几乎一样了。
方言用法:“不中”;“你看这事中不中?”;“饭做中了,赶紧去吃吧。”
小编知道上面的词汇里或许有因为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的含义和用法,欢迎各位看官来讨论!当然除了上述这些方言词语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未曾展开列举到的,期待补充。
这些字词常出现的人们口中,却不知字形写法,并非是“有音无字”,是我们生活在推广的普通话活动中的新一代人不由自主的忽略,方言是一个群体生活在某个地区的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群体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令远在异乡的漂泊游子心灵熨帖的亲切感,浮萍游子,乍闻乡音,怎能不感到双目滚烫?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账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