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很多女孩子,对我们传统的古装汉服有一种痴迷的热爱,在繁华都市中,女孩们身着汉服、仙气飘飘,不失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当把汉服买回家,穿上一两次后,就会面临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这汉服衣袂飘飘,裙摆悠长,不经意间就“拖了地”,好看是好看,可是一点都不耐脏。
古代人的衣服(古代人的衣服拖着地不脏吗)
如今我们有洗衣机、洗衣液,即便手洗也有肥皂啥的,衣服脏了洗涤自然不成问题。可是古代大家都穿着汉服,长到拖地的衣摆,一出门岂不是就弄脏了?弄脏衣服的概率那么高,洗衣服的频率是不是也很勤?再者,古代又没有肥皂和洗衣液这些东西,他们弄脏了衣服,又是怎么清洗的呢?
其实,古代人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觑的。虽然没有现代化的肥皂和洗衣液,他们也有“研制”出来去污能力较强的洗衣用品。
第一种就是“皂角”。在很多地域都生长着一种落叶乔木,这种乔木满身都是刺,人们取名叫“皂荚树”。由于皂荚树的果实中含有胰皂质,只需将其捣碎,经过简单的加工,便可用作洗衣去污的便宜工具。正如宋庄绰《鸡肋篇·皂荚》中所记载:“取皂荚子仁煮过,以糖水浸食,谓之‘水晶皂儿’。”这大概就是,由天然植物加工而来的第一代肥皂了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东西在加工过程中并不是安全无害的,比如一些豆荚、种子、根茎是含毒的,像用皂角浸泡过的水,就不能食用。据史料,假如人服用皂角水超过二百克,甚至会中毒致死。
古时候,有些地域多生长皂荚树,但有些地方也没有。那么没有皂荚也就没有皂角的地方,他们用什么作为去污工具洗衣服呢?同在《鸡肋篇·皂荚》中也有相关记载:“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这里的“肥珠子”,也叫无患子,是一种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乔木。
无患子这种乔木所生出的果实,一般都是圆黑肥大的,果肉也比较厚,人们将这果实摘下来,蒸熟了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干之后就可以用来洗衣服,作用跟“皂角”差不多。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记载了这东西的妙用:“十月采实,煮熟去核,捣和麦面或豆面作澡药。”不管是“作澡药”,还是蒸熟晒开之后作“肥皂”,都体现了它可去污的作用。
如果皂角和肥珠子都没有的话,那又当如何呢?古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有的是办法。比如,古代关于洗衣服有个词很有名:“浆洗”。
如果没有皂角,那么可以借助米汤或者是淘米水,将其放在大锅里慢慢的煮,到沸腾之后,再冷却到一定温度,就可以把原本洗过一遍的衣服放进去,不断搅拌,让衣服在浆水中浸泡一会,再用清水漂洗干净晾晒即可。假如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可以不止用米汤或淘米水,选择用淀粉加水稀释,效果则会更好。
到了明清时期,除了广泛使用皂角、肥珠子这些,还增加了菜籽饼作为去污工具来洗衣服。因为茶籽饼这东西是油茶籽榨完油之后的剩余,其中也是含有皂素成分的,将其捣碎,浸入水中会有汁液流出,而这汁液恰好可以起到一定的去污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相对比较常用的:天然碱。或许上一代人还经常使用一种东西来洗衣服,这东西叫做:碱面子。这东西可以用来作发面的酵母,也可以用来洗衣服,去污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随着洗衣粉、洗衣液的普及,碱面子也就不太常用来洗衣服了。而在古代天然碱相对还是比较好提取的,一般在地表就可以收集到,人们发现它的去污效果不错,就用来洗衣服,甚至还有人专门收集它,拿到市场上去卖。
随着可用于洗衣服的去污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古人们也意识到,或许单一使用某一种的效果不是很好,就想到将它们结合起来,采取混合使用的方式,往往效果更加明显。
最后,对于居住在水边的人们来说,“捣衣杵”作为“硬件设施”,可是洗衣服的必备工具。在许多文人墨客的意象中,经常会有拿着捣衣杵的浣衣女,在河边默默地浣衣,这一幕岁月静好的悠然模样,让很多人不自觉心驰神往。
对于古代来说,因为衣服很容易弄脏,所以洗衣这个行业,也是个比较火爆的行业,“就业岗位”相比起来也比较充足。比如,在某些影视剧或小说作品里,经常会有一些女性走投无路,为了生计,会选择为别人浆洗衣服,来换取些许碎银两。
尤其是一些富贵人家,他们衣服绝对不会自己洗的,大多家中有仆人,但仆人也有别的事做,不可能一天到晚光洗衣服;另外,富贵的大家族人员甚多,衣服又多,所以衣服洗不过来时,他们也会“外包”一些打洗衣零工的人,来帮自家清洗衣服。
如此也可见得,古代帮人洗衣服这项工作,也是很常见的。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宋庄绰《鸡肋篇·皂荚》、李时珍《百草纲目》
发表评论